秋意凉凉,天又冷了几度,廖新学又提早到了诊室,患者早已在诊室外排起了长龙。
“早一点上班,晚一点下班,就能多看几个病人。”廖新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医30年,他每天早出晚归,每次门诊号都增加至60个以上,身边每天都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这样的情景,不仅出现在廖新学的诊室,当他回到家乡五华义诊时也是如此。为什么廖新学这么受欢迎?用患者的话来回答:“他有高明的医术,更有医者的仁心,只要是他,我们就很放心。”
廖新学是医院心血管党总支书记、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心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技在于高更在于德,术在于巧更在于仁。”从医之初,廖新学便以此自勉,以患者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守护神
诊室外每天挤满患者年均门诊量过万人次
“爸,医生说可以出院了。”
“不行不行,现在还不能出院,我要等廖教授,他说了可以出院我才出院。”
9月7日上午,医院心内一科一病房里,只见患者甘叔直摆手,跟护士犟起来了,背对着护士,不肯出院。
护士笑了,她似乎并不感到奇怪。
原来,家住梅州五华的甘叔因高血压控制不稳定,慕名前来广州寻找廖新学诊疗,经治疗后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达到出院标准。但甘叔没有听到廖新学亲口说,他心里不踏实。
“我爸就是要寻求心理安慰,廖教授就像大家的‘守护神’,都很信任他。”甘叔的儿子说,直到甘叔亲自打电话问了廖新学,听到他的明确医嘱后才同意办理出院手续。
黄蔓是廖新学的助理,像甘叔这样的患者,她早已司空见惯。
“整个病区住院患者一半以上都是慕名而来的,都指名要廖教授亲自诊治。”黄蔓说,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廖新学总不忍拒绝,每次门诊号都增加至60个以上,年均门诊量达1万至1.5万人次。
笔者前往廖新学办公室,一进门就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办公室里三层外三层都围满人。
拨开层层人群,看见戴着听诊器的廖新学正在给患者问诊,问病史、量血压、做体检、写病历,十分耐心细致,只见患者脸上紧皱的眉头也渐渐舒张开来。
廖新学的办公室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门,那些满脸忧愁的患者进去后再出来,脸上的忧愁不见了,多了几分微笑和踏实。
“廖教授说问题不大,太好了。”“廖教授说了,不用住院,开药吃就可以。”“廖教授说他会亲自做手术,悬着心终于放下了。”……在办公室的门口,总能听到这些话语,这背后是患者的安心,更是医者的仁心。
“每天都这样,廖教授不出门诊,身边也围绕着求诊的患者。”廖新学的博士研究生刘梦辉说,因为医术医德名声太响,一些妇科、儿科的病患或家属也会来找廖新学。“我能成为他的学生,真的很幸运。”刘梦辉自豪感油然而生。
由于每天等候的患者太多,廖新学不得不在办公室外的走廊里另设两排导诊椅,走廊的墙壁也贴着前往廖新学办公室的指引图。“每天有太多的患者要来找廖教授,做好指引才能方便患者就诊。”一名护士说,未做指引前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告诉患者廖新学的办公室在哪里。
摆渡人
从死神手里抢救生命近百名危重症患者重生
诊室里的廖新学是耐心细致的,而手术台上的他,要与死神搏斗、抢人。
杨笑(化名)的命是廖新学救回来的。
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濒死感笼罩……惠州市惠东县医院抢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病情复杂、危重,首诊医生紧急求援近公里外的廖新学前来会诊。
廖新学二话不说,前往惠东县救治病人,又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
15年来,杨笑每隔一个月,必到中山一院找廖新学复诊。亲朋好友、村里百姓谁有不舒服,杨笑都介绍他们去看廖新学的门诊。
每一例病患,每一次抢救,每一个有希望从死亡线上拉回的生命,廖新学都会竭尽全力。
多年来,他用最短的时间制定最优的方案,追求患者“零死亡”,使近百位濒临死亡的心血管患者重获新生,获得患者的广泛好评及同行的充分认可。年11月,廖新学被中央文明委和国家卫健委评为“中国好医生”。
在廖新学看来,“好医生”的标准不是救了多少人,而是做一名有良心的医生。
早年,为帮助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他给感染的患者选用有效而便宜的青霉素药物,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而被一批患者尊称为“青霉素医生”。
“有良心的医生,绝不能给病人做不必做的检查,使用不必要的药物,确有必要才行手术治疗。”廖新学始终把中山一院院训“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铭记于心,做到规范诊断和治疗。
“技在于高更在于德,术在于巧更在于仁。”从医之初,廖新学便以此自勉。30年来,他每天都用行动践行“视患者如亲人”的理念。
“多问病史,问清病史,严格体格检查,行必要检查,诊断才能严谨、准确。”廖新学说,正确诊断是基础,能救命;诊断不准,会害命。
廖新学回忆道,两年前有个冠心病患者,单纯当肺炎治疗后,效果不佳。廖新学接诊后,发现肺炎是诱因,但目前是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心衰,性命可能不保。
从事心血管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年,廖新学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肌梗死等疑难危重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有深厚造诣,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
廖新学不但重视临床,还重视科研。如今,他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文章40余篇。他还先后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1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基金13项。
自家人
带领医疗队深入山区连续17年回家乡义诊
从医30年,患者给了廖新学很多“尊称”。除了“青霉素医生”,还有“义诊医生”,这是他与家乡五华的约定。
“院长,中山医的教授们这个月底会来吗?”9月中旬以来,医院(原龙村镇卫生院)院长廖约周,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当地群众这样的询问。“短短10天就超过百人来问,他们其中近一半人是盼望着廖教授的到来。”廖约周自己也有着同样的盼望。
五华的医疗卫生界和当地老百姓,提起廖新学无人不知。
在广东五华商会的资助下,廖新学每年组织中山医系统多名医护人员到五华举行大型义诊,每年一次,连续坚持了17年。
此外,廖新学连续4年,坚持每月1次组医院帮扶;连续2年多,坚持每月底组团到五华县龙村镇卫生院义诊。不仅如此,义诊的同时,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帮助龙村镇卫生院成功升格医院。
廖约周回忆道,每次义诊,医院排队拿号,那天前来就诊的群众络绎不绝。
“记得有一次,上午的义诊结束了,诊室的窗户外站着一位老伯,神情紧张地探头观望。我们询问后得知,他家住得远,医院已经没有号了,差点急哭了。”廖约周说,当时廖新学看到后于心不忍,便打开了诊室的窗户,隔着护栏为他看病,那时廖新学已经在一上午的时间看了多个号了。
廖新学渐渐发现,仅凭每年一次的义诊是远远不够的。
年8月以来,在廖新学的组织下,医院部分专家教授组团,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末到五华义诊,为山区老百姓带去优质的医疗服务。
“廖教授组织专家教授从年8月第一次到医院义诊起,累计接诊人数大概2万多人次。通过现场义诊,间医院就诊的患者,减少了经济支出至少0万元以上。”廖约周说,这串数字背后是廖新学反哺家乡、心系乡亲的真实写照。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整整17个年头中,廖医院的医学专家带到患者家门口,“医生下乡总比病人奔波好,但今年……不得不失约了。”聊起今年的义诊情况,廖新学沉默了一会。
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到医院每月一次的义诊活动只能暂停。但山区老百姓心中的期盼愈加强烈,在廖新学眼中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病人就像是‘落水者’,医生是打捞落水者的人,同时还要预防有人‘落水’,这是每个医生的责任。”廖新学说,预防的第一步就是要竭尽全力做好公益科普工作,所以他会坚持义诊,将这个约定一直履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