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必看只有老昆明才知道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玩月

团团离海角

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

清光何处无

说起中秋节,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全国各地赏月、吃月饼早已司空见惯。中秋,从《周礼》的“中秋迫夜寒”到东汉《礼记》中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发展至今只剩下“月饼文化”。然而,你可能还不知道,老一辈昆明人竟然拥有如此丰富有趣的中秋节习俗。

(旧时代的中国中秋节)

过去,昆明城里人大多居住在一个个的小院坝里,一个院坝只住着一两户人家,院子很宽敞,大门向外敞开,这就是老昆明人口中的“一颗印”——昆明传统民居建筑。

(一颗印式建筑)

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拜月”仪式(也叫敬月)。人们从房间里搬出案桌,正对着月亮,在案桌的前端供上香炉,点燃两柱香,桌子前方摆上两个纸糊的金元宝,金元宝上放着一张“月宫图”。这张“月宫图”是木板印制的,更讲究的还有套色的,上色时套以金色印刷。印的图案是嫦娥、玉兔、金蟾、桂花树等。其实,昆明人很少称月宫图中的嫦娥为嫦娥,而是尊称为月宫娘娘。拜月主要就是祭拜月宫娘娘,同时,也祭拜祖先和家中诸神,如财神、米神、灶神,甚至虫神。

(木板刻制的月宫图)

案桌上摆放好这些东西后,接着就要摆放瓜果点心等供品,瓜果有石榴、梨、核桃、朝阳饼(向日葵)、毛豆、板栗、青包谷、有时也会摆些莲藕;而点心主要就是月饼。通常拜月仪式完毕后,家里老老少少就可以一边赏月一边尽情享用那些贡品美食,正因如此,老昆明人也把中秋节称为“撑伤节”,指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只有在中秋节才能胡吃海喝席卷残云一番,以至于节后第二天天不亮就要提早去公厕门前排队,更有甚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消化不良而茶不思饭不想。

(拜月)

那个时代,对于月饼的选择各家都不同,条件好的人家吃得上“四两坨”(云腿月饼),条件一般的人家吃一些胡麻、五仁馅的月饼,而周边的农村由于物资匮乏,一般人家就只能吃上糖面粑粑,用面坨坨粘上白糖在锅里煎一下来代替月饼。

(“四两坨”也就是滇式云腿酥皮月饼)

听身边的长辈们谈起旧时昆明的中秋节,不禁觉得那个年代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却比现在的我们多了许多欢乐。

楼下的张爷爷今年已经70岁高龄,当他说起年少时的中秋趣事,仍然是神采飞扬,滔滔不绝。那时赏月的最好去处不是现在的大观楼,长虫山和西山龙门,而是五华山上的万寿亭。和小伙伴们到了万寿亭,最爱的游戏是“瞎摸”,一个人蒙住眼睛,靠摸着万寿万寿亭的柱子辨明方向,然后大家四处散开,拿一些随身的或是地上捡起的小东西让蒙着眼的人摸,猜猜摸到了什么东西,有时候也会玩“瞎摸猜人”。等到大家都玩累了,已是深夜,回家以后家人都睡了,这时候如果感觉肚子饿了,可以偷拿橱柜里的瓜果月饼充饥。

(华山旧貌)

陈奶奶和张爷爷是“麻友”,她一边打牌一边和我说:我年轻那会住在西坝附近的,当时这一片还是城外,属于滇池的湿地的范围。我和长辈拜月之后就到大观楼游玩,赏月的事早已抛在脑后,深夜归家,全家人步行归家,走在湿地蜿蜒的小路上,月光皎洁把大地照耀的像白昼,那个景象一直萦绕在心头,就算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记得。

(云南著名画家笔下的“西坝中秋”)

外婆告诉我,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昆明逢年过节会有许多喜庆活动,每到中秋,最热闹的就是踩高跷,一些民间团体自发的组织人们踩着高跷在大街游行,寓意从今往后人往高处走生活节节高,而昆明周边的农村则会举行耍龙灯、猜灯谜、看花灯等原汁原味的活动;

(踩高跷)

(耍龙灯)

(云南传统花灯)

外婆还说中秋节的集市上有一种神秘的美食——“羊血米线”,平日在昆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买不着,只有到了中秋节这天人们才能在公园附近或者集市上吃一碗,外婆说:那是至今为止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米线,粗细恰到好处的米线不容易夹断,一口滑下去混着热气腾腾的汤汁,从舌尖进入口腔,每吃一口都由心里生出一股暖意。可惜啊,那么多年过去了,昆明的小吃馆尝了个遍,也找不回当年那碗羊血米线的味道了。

(云南特色小吃“羊血米线”)

中国疆域广大,每一个地域都有着属于这个地域的中秋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这座城市的中秋文明。昆明的中秋节,也流淌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文明。不论时光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进步,作为一个昆明人应该多多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白癜风偏方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fz/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