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各乡镇名字由来及沿革

1、城关镇:年设城关镇,年为城关人民公社,年复城关镇,年改为城关回族镇。2、城郊乡:乡境在县城郊区,故名。年成立城郊公社,年改为城郊乡。3、毛庄镇:明末,毛姓在此建村而得名。曾经是初级社、大队、村委会驻地。年由城郊、符草楼、大许寨3个乡析置毛庄镇。4、老冢镇:原名枣子集,相传隋朝末年一起义军将领战败牺牲,下葬于此,其冢如丘,故而得名,年成立老冢公社,年改为老冢乡,年改为老冢镇。5、符草楼:原名小王庄,曾名符套楼、符大楼。明末符姓建楼,并在楼顶套建一小楼,故称“符套楼”后演变今名。年成立符草楼公社,年改为符草楼乡,年撤乡建镇。6、张集镇:原名邱岗集,后因张姓增多,清咸丰年间,改名张集,年后,先后建立过中心乡、作业管理站、小公社、大队等。年由符草楼公社、马厂公社析置张集公社。年改为张集乡,年5月撤乡建镇。7、大许寨:原名土桥寺,清道光年间筑寨,多为许姓,且村庄规模较大,故名。年建立大队属老冢公社,年成立四柳树公社,年由四柳树公社改为大许寨村,年改为大许寨乡。8、逊母口:原名兴隆镇,相传运粮河经此设有渡口,晋陶侃寻母曾到此,故名“寻母口”,后演变为今名。年为太康县第七区,年成立逊母口公社。年改为逊母口镇。9、板桥镇:唐末,始祖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河东,为方便过河,建一座木板桥,故名。年由逊母口公社、常营公社析置板桥公社,年改为板桥乡,年撤乡建镇。10、五里口:相传,该村北距白坡寺五华里,宋时运粮河经此,设渡口,故名。(另一说,村舍沿河东岸延伸五里)。年成立初级社,建大队属老冢公社,年由逊母口、大许寨、老冢三个公社析置五里口公社,年改为五里口乡。11、马厂镇:原名白秋集。明末,李自成在此安营扎寨,养马数百,故名马场,后演变为马厂。年成立人民公社,年撤公社改为马厂乡,年撤乡建镇。12、朱口镇:北宋运粮河经此有渡口,因摆渡者名朱华,称朱华村,后成集称朱家口集,简称今名。年为太康县第九区,年成立朱口公社,年改为朱口乡,年改称朱口镇。13、高朗乡:原名双阁,清咸丰年间高朗集毁于水患,集迁于此,双阁改名高朗。年成立人民公社,年改为高朗乡。14、马头镇:原名许尤镇,北宋时运粮河经此,村东设码头,后改村名为马头。年改为太康县十二区,年成立马头公社,年改为马头乡,年改称马头镇。15、杨庙乡:宋代杨姓在此建有一座大庙,取名杨家庙,后简称杨庙。年成立杨庙公社,年改为杨庙乡。16、转楼乡:原名“黄土岭”,清初村西南建一座转角楼,称转香楼,又称转角楼,后简称今名。年由杨庙公社和马头公社析置转楼公社,年改为转楼乡。17、王集乡: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年),王姓人迁此,后举集,故称王集。年为太康县第三区,年成立王集公社,年改为王集乡。18、龙曲镇:宋时,村西北有水渠,水清渠深,弯弯曲曲好似一条龙,人们以“渠”、“曲”的谐音定名为龙曲。年由王集公社、高贤公社析置龙曲公社,年改为龙曲乡,年撤乡建镇。19、高贤乡:据史书记载,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高柴(字子羔)系春秋时魏国人,因魏国内乱,子羔逃难至此,以教学讲学为主,死后葬此,故改村名为高贤。年为太康县第四区,年成立高贤公社,年改为高贤乡。20、清集乡:相传,明初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清冢村,住在一棵清香树下,后兴集,称“清香集”,简称今名,年建立大队,年建小公社,年由常营、独塘、逊母口三公社析置清集公社,年改为清集乡。21、芝麻洼:原名董安镇(曾名吕洼),因地势低洼,盛产芝麻故名。年成立芝麻洼公社,年改为芝麻洼乡。22、独塘乡:相传明朝初年,该村有一水塘,雷、宋、潘三姓居此,水塘权均不属三姓所管,人称独塘,并作村名。年建立中心乡,年成立独塘公社,年改为独塘乡。23、常营镇:朱元璋名将常遇春在此扎营,故名。年建立互助组,年成立初级社,年成立高级社,年成立常营公社,年改为常营乡,年改为常营镇。

赞赏

长按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fz/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