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香港告诉你课本上没有的香港的历

这篇文章去年写的,以最早的香港人为基本角度看香港,现在最终更新完毕。(因为很多历史资料网络都没有,只能自己跑去图书馆东拼西凑起来)希望通过人文典故给大家更深的了解香港这个地方。这里是香港的禾輋邨,年入伙的政府公共房屋。英文名字叫WoCheEstate,大家看看广东话的拼音,第二个字读音:车。这个字拆开就是山丶大丶车,意思是交通不方便的山里面住的人群需要耕种的方式。輋族,那是啥时候呢?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在香港居住了,他们是香港有记录最早的人,但那个时代管他们叫山越。山越大家若看三国就知道,周瑜跟黄盖整天对他们做歼灭战的就是山越。也就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南下两广地区的时候,这些山越人开始知道还有另外一种人叫汉人。。。汉人来了,这些少数百越民族就给征服了,当然,这个过程是历经好多个朝代的。而到了宋朝的香港,这种抵抗达到高峰,居住在现在大屿山的輋族人更加因为当时汉人官府的压迫,拿着武器冲去广州府城,结果给镇压。最后大屿山岛上死伤无数,人尽荒凉。幸存的輋民开始逃跑,从海边转移到陆地,甚至去到闽丶粤丶赣的山区。现在大屿山剩下个蓝輋,大輋洞的名字。也就是在宋朝的这个时期,輋族给汉人定性成一个民族,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畲族。随着历史的变更,我们只知道他们有擂茶丶唱山歌的风俗,而历史的演变而进一步消失在时间的车轮中。给汉化了的畲族人,在南方地区取汉姓,综纳为四大姓氏,分别是锺姓丶蓝姓丶盘姓以及雷姓。连我也算有四分之一的畲族人血统,因为我们家祖籍是福建漳浦畲族人。香港至今仍有以輋命名的地方,还有以洞或者峒命名都是属于古代輋族。犹如古洞丶大輋峒丶还有开头说的禾輋,这就是最早的香港人。上节说到輋族人给汉化了后,大部分人去了内陆地区,但长期的靠海生活,还是让一部分人坚持了下来,这些人就称之为疍家人。其实这个疍(Dan),很多人都写错,原本的写法是蜑,延字头下面一个虫字,这是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图腾的字体,简单的说就是正儿八经的炎帝后代。在香港,更多人叫他们鸡蛋的蛋家,那是因为蜑家人长期住在水上的鱼艇中,戴的帽子像浮一个个浮在海上的鸡蛋壳,所以叫蛋民。蜑家人的语言分布很广,每一个地区都给当地陆地居民同化了,例如福州的蜑家人说的是福州话,浙江沿海的蜑家人则是说闽南话,香港的蜑家人说的就是广东话了。居住的地方,从香港的香港仔到赤柱,甚至延伸到九龙的油麻地还有新界的西贡,屯门及大屿山的大澳或长洲等地的避风塘,反正靠海的居住的十有八九都是蜑家人。蜑家影响了香港本地文化,拿旺角的油麻地这个名字来说,当时蜑家人在岸上用桐油刷渔网,地上都是麻油跟网绳的味道,所以后来叫油麻地。但也是因为这样生活,他们才可以跟陆地的居民区分开来,随着捕鱼的范围扩大,蜑家人日益壮大,成为香港人的一个主力军。跟我去大屿山大澳纯玩一日游的客人,每次都要讲解本地文化就是如此。但他们的历史也是复杂的,在山越给镇压的唐朝年间,蜑家人已经在海上生活了,大部分还在屯门栖息,跟官府的接触很少,所以大家相安无事。

到了宋末,他们遇上了逃难的皇帝,文天祥坐船从香港到澳门,经过的就是伶仃洋,所以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惶恐滩头就是蜑家人在香港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因为出海都要敲鼓,所以后来叫龙鼓州。到了明朝的时候,也就是年,葡萄牙人占领香港的屯门,年皇帝嘉靖下令使驱赶葡人,余人及50条船只迎战葡战船,葡人大败,史称“屯门海战”!,其中蜑家人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所以葡萄牙人最后只能占领澳门,放弃屯门。

到了年,也就是清朝顺治年间,政府怕蜑家人接触台湾郑成功王朝,于是下令福建到广东沿海居民内迁50里,而这个指令的时间才三天,不走者杀!而且所有的房屋必须焚毁!所以蜑家人几乎在这个时间内,要么就陆地迁徙,要么就去到其他的地区。

有迁海令最后也有复界令,但回来的人并不多,一直到了清朝中期,遇上了海盗盛行,那时候的海盗头子郑一横行无阻,很多都是蜑家子弟出身,其中就有后来的张保仔,此人更在赤腊角跟官府打了一仗,这就是大屿山海战。

而清朝回流的蜑家人基本跟陆地的客家人融合语言,所以大都说客家话了,当时香港盛行牙香树,以前古代人没有香水,就靠沉香片的香味,所以沉香很好卖,香港有这树,加上天然良港直接出口,所以叫香港。至今,仍有个很多偷渡者从内地偷渡到香港砍树,很多!这里以前叫石排湾,是古时香港生产的石砖后需要转运到广州等其他地区的港湾。到了明朝,这个海港也兼营香树制品的转运,因此这里飘着一股香味儿,又有了个名字叫“香港”。英国人来了之后听不懂这里的疍家话,以为整个岛都叫HONGKONG,而到了年,为了纪念年英国外相Aberdeen,于是这里又被叫做鸭巴甸,但本地人都喜欢称之为小香港“香港仔”。

当时英国人到了之后,从这里上岸的,遇到了个叫阿群的蜑家人,问这是啥地方啊?对方说:香港。蜑家话的音翻译成英文就变成了HONGKONG,嗯,就这么来的了。这段故事给印制在英国殖民地的徽章下,下面这个就是。英国人到了,香港慢慢开始发展了,蜑家人居住的避风塘也发生变化了,人多了,啥行业都有,在香港当时寻花问柳都去避风塘,吃的也演变了,大家到香港吃的避风塘炒蟹就是蜑家菜。蜑家人住的艇又分为住家、渔艇、艇仔、艇户等等,由于渔船可供居住空间不多,而蜑民不习惯在陆地上居住,因此便在岸边的海床上搭建棚屋,主要以木材及葵叶兴建,并以木柱将屋固定于水面之上,屋旁则可以停泊渔船。各间棚屋连成一排,紧密邻靠,十分有趣。随着香港城市的发展,很多蜑家后代不愿意再捕鱼为生,慢慢转向陆地发展,后来香港的华富村公共房屋就是给蜑家人住的多,到现在,若有参加香港中旅社的“香港故事”纯玩游的客人就包含了乘坐蜑家船的这个环节。蜑家人的特产,就是鱼干虾干虾酱三宝哦!记得,来香港,有人问你真正的香港特产是啥呀?就这仨!这个就是香港可爱的清洁工大婶,她们带着帽子就是疍家帽。你看帽子是弧形的园边,这跟客家帽子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出海风大,又要划船,所以就这样设计了,在香港遇上了,就可以分出来啦。其实蜑家的故事很多,名人也不少,黄河大合唱的洗星海就是蜑家人,第一个进入我国领导人行列的香港人霍英东也是蜑家人,甚至前两年的小说鬼吹灯南海归墟都有蜑家的故事成分。很多人从深圳看香港,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这张相片,从香港看深圳,很有味道,不是吗?这里是香港最边境的地方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十分美丽的深圳市区。第一节说到輋族人,他们以前就住过这里,但他们遇到了强有力的中原土豪。。。围头人,看看这位老奶奶的帽子,是不是跟第二节说的蛋家人又不一样了呢?去掉硬边的帽沿,因为无须在海边但在陆地开垦,所以改成帘子,这就是区别。所以也有人解释,围头人叫围住头的人?不对!正确的解读是:围住并保护自己地头的人。简单的说,我就住这里了,我盖了的房子围住保护自己,你特么的来试试啊?!

很凶是不是?没办法,他们到这里的时候,山越人还没完全开化,最主要是山区多大虫野兽,一家大小的,从河南甚至凉州跑来这里为啥?不就是为了躲避战乱么?凉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从这么大老远的来香港,其中有一拨小伙伴们赵姓,就是当时的天水郡人士,来这里开垦,后来这一片地方为了纪念老祖宗,就叫天水围(因为一套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所以给叫做悲情城市)当时的族群反正就是给追得一路跑一路留意哪里比较适合居住。有人发现这里地形给山丘圆圆的包住且水源充分,适合种植,于是留了下来开垦建村,这一大片地区就叫“圆塱”后来叫做“元朗”。果然到了后来,这里的稻米甚至远销南洋。这些人的祖先都大有来头,都是领导。汉朝有个领导叫韩信,给吕后杀了,他的后代跑来南方,吩咐后人憋回去了!后来,韩信的后人取韩字之半,改姓韦,这就是他们的宗祠,里面的牌位背后皆书“韩”字,以示饮水思源,不忘祖先之意那么,当时也没有深圳跟香港的分别,好地方给人抢了,其实还有更好的地方,不过呢,也给人霸占了,例如深圳的上围、下围、吉龙,这三个地方可是风水极佳之处,对不起,给人占了。换个角度看,围头人,才是真正的深圳跟香港本土居民。当时呢?才不管啥本不本土,大家吃饱没事干,就玩抢地盘呗,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大家的房子都围了起来了,那就去操场上单挑一圈。人多了,人家就会自己找组织去了,于是香港当时就出现了五个家族,其中最大的就是姓邓的一群人。邓氏牛逼得很,占据了新界半壁江山,这就是成了香港本地人的代言人。其实,香港还有很多地方的名字都是跟围头人有关。所以,整天说真正的香港人,这些才是真正的香港人!什么是香港真正的语言,围头话才是真正的香港本地语言。这个字,乪,是一个古代象形字,在香港有一个寨乪村,当时古人在河的西侧开垦农田,如果把地图反时针转九十度,小河的流向正好是一个“乙”字型。所以叫乪,用普通话音读“囊”。在香港还有条围乪街,但这里已经是楼宇成群,看不出河流的痕迹,但旁边还有石排街丶圳边街,所以可以设想当时这些围头人开垦的时候,这里是有过一条山上汇水形成的小河。顺便再说一下,如果深圳当时没有成为特区,恐怕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认识“圳”这个字,其实“圳”,又是一个象形字,意思是田土间的水沟,所谓深圳,就是一个比较深的水沟。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从香港眺望深圳。当年的深圳河畔仍然遍佈农田,远处疏落的白色建筑为解放军军营,举目所见一片荒凉,对比第一张图片,农田还是农田,但如今,对岸已经是摩天林立。。。

下图是香港的农村。香港的农村结构雏形是在宋代开始,南宋达到顶峰,清朝的迁界令一度消失,而后回流逐渐兴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香港达到多条村庄。二战后,香港经济开始向工商业转型,传统农业经济体系分崩离析,为了生计而行使权利,香港的大部分农民选择入籍英国,并且取得拥有英国居留权的英国护照,移居当地,使得现在村庄十室九空。

在香港的九龙塘有条路,叫做福佬村道。有些人看到就觉得奇怪,这福佬村是啥意思?我们先说说这个佬,这个字不是南方人独有,在古语的时候就出现,但意思大致一样,就是轻蔑的对象之称呼。

在香港,有这个佬就是比较粗俗了,例如美国佬、英国佬都可以通通叫鬼佬;警察叫差佬;上了年纪的胖子叫肥佬;的叫傻佬;不走运的叫衰佬;农村来的叫乡下佬;黑社会大哥叫大佬。。。

那么福佬呢?是指看不起有福气的人吗?错!而是指福建佬的意思。有点生气了,竟然敢轻蔑我大胡建!!!这个跟香港人有啥关系呢?那就又要细细说来。

说历史太闷了,先说几个人,都是大家看TVB或者港产电影认识的,唱“我的中国心”的张明敏,例如薛家燕,例如吴孟达,林峰,陈展鹏,洪欣,唐宁,陈浩民。。。等,都是福建人。

福建人这么多?是的,香港每6个人就有1个福建人,在宋朝的时候也一样,3个人就有一个福建人。那时候的福建人是整个家族群体的迁徙,结果,就遇上了上一节提到的族群-围头人了。。。

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香港宋代也一样,要么你被融入要么你被孤立。遇上围头人,福建人虽陆地霸主,但人家都是自我保护意识强,利益驱使下,两边人直接就杠上了,强龙不压地头蛇,不够人家打的,于是就转头占地去了。

但占地还是需要画圈圈的,围头人跟福建人的分别在于一个是中原难民,一个是中原土豪,大家都来自不同时期的中原人,习惯上还是有相似的地方。这好比中华民国有一个家族去了缅甸,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一个家族去了缅甸,大家都在缅甸,先干上一架,然后一看,呦,对方也是炎黄子孙,也是讲国语的,最重要是打麻将也是缺人的,于是。。。

当时在香港的北面有条双鱼河,在风水大师的提议下,元代的一批廖姓福建宗族选定双鱼河的龙脉开村立户,建成围内村,由于在双鱼河跟梧桐河交界,于是这里久而久之这里就叫上水。

而当时还没有福建这个词语,当时这些人给叫做河洛人。因为他们就是中原河南河洛地区南迁的汉人,河洛(hokol)的译音跟福佬(fouklo)在南方发音中是接近的,后来才变成福佬。

那么,当时的福建人在香港干嘛呢?文化程度,他们是当时香港族群中最高的,你看山越人,就一个少数民族,没威胁;你看蜑家人,唱的歌叫咸水歌,直接简单,也是没读书的;你看围头人,刚刚离开中原腹地脱离难民身份,也不够河洛人的族群传统,所以福建人既然干不过你们,但文化是可以干过他们的。

于是,香港遍地都是天后庙了,这种信仰一直到现在。这里是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庙,门口有个石刻,写啥呢?当时这个香港的最高长官(河南开封人)跟当时有钱人(福建福州人)一起携手共游这里,后来另外一个有钱人(福建泉州人)给钱建立了这个天后庙。

嗯,这就是福建土豪的智慧,先搞好官府关系,然后简单以文化入侵当地,纵观我国版图,上至大连,烟台,天津,浙江,江苏,下至广西,海南,都有天后宫,这不可小觑。

每一个移民的人,只要过了三代,基本就会给当地的人同化,所以福建人也不例外,到了香港不过好几代,几乎通通给同化了,大家也就不再讲闽南话了,你看吴孟达,你看唐宁,这些都是新一代移民的,基本也都不再说闽南话了。

香港历史还是有一个横切面的,那就还是扯到上一节的迁海令。所有人通通没有放过,那些已经同化了的福建人一样跟着大部队北上撤退,留下的踪迹很少。而后清朝末,鸦片战争让新一代的福建人闻到了钱的味道,再一次到了香港。

鸦片战争后来香港的福建人,跟着年前的祖先的足迹进入香港,但这次无须再用天后信仰了,直接就是扔钱了,这是一个土豪的世界。首当其冲的一个叫郭春秧的人,在香港北角一口气建了间店铺,然后直接开辟一条新街,港英政府将他的名字命名为春秧街。

这样还不行,他在旁边建了个码头,叫爪哇码头。专门从来运糖等物资去上海丶去雅加达丶去万隆丶去泗水等地方。旁边因此在年,新建了条马路,港英政府拍马屁就叫爪哇道,后来改为渣华道。

福建人当时在香港疯狂到什么程度?你若看香港电影,竟然不是看客家话电影也不是广东话电影,而是闽南话电影!是的,那个时候,香港出产超过两百部的厦语电影(厦门语言),还发行到菲律宾丶马来亚丶印尼丶泰国丶缅甸等地和台湾,庄雪芳丶凌波丶鹭红和鹭芬等都是福建人。

万人口的香港,福建人占了90万,这个数据不得不让人看出,香港当时人口的分布。话说回来,落叶归根,是每一个福建人的心结。无论是哪一批人都如此,福建人在香港,无论是宋代还是明朝或者民国甚至解放后,很多人都将香港当成是一个过客的身份,大家匆匆的来香港,然后带着钱回去光宗耀祖。

而当时有很多人集聚的地方,给弄成一个了一个小村落,客家人看不惯,就直呼福佬村,于是,现在剩下了个福佬村道。。。写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节。谢谢亲们耐心的支持,在香港,本身清朝迁界前的历史记载并未为普罗大众所知,因此所以作为一个香港导游的我将这些写出来,深入的咱不敢说,但相信对游客来说是足以重新认识香港这座中西文化合璧的城市。

从第一节的輋族人、蛋家人、围头人到第四节的福佬人,今天写香港原住民最后一种人,客家人。有人问,香港不是讲广东话的吗?为啥不是广东人?

其实,在写香港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还真没有广东人的戏份儿,这里的广东人是指广州粤语语系,毕竟你在民国初年来香港的话,那时候香港大街小巷都在讲客家话,连孙中山都是客家人。

是的,客家话,今天我们就深入讲讲香港的客家历史。客家是什么?就是作客为家的人,他们跟南方汉人一样,都是中原人。但就是不在同一个时期,因为不同的时间导致他们离乡背井。

所以这个客家的意义上来说,是泛指所有中原遗民。但细分的话,客家还分为老客家跟新客家,这就不得不提到的,香港历史切割线,清朝的迁界令。三天时间,不离开沿海地区的,杀!

大家都溜了,这部分内就含了很大部分的老客家,这个老客家就是综合了上述第一节说到第四节的所有人。简单的说,老客家就是含了围头人跟福佬人为主的汉人的一个统称。

迁界令是害怕居民跟郑成功接触,大家往后撤退,刚好又跟湖广填四川的大型移民接壤,所以很多人直接经过两广去了四川。现在的四川人并非古代的四川人,这个历史若不懂就可以找找张献忠的源故,这里不说。但有一点说的就是,香港的四大原居民,很多去到了四川,成为现在的四川人。

历史就是这么任性。而后的复界令,又是一个大折腾,去了那么远的人还愿意回来吗?不!因为当时的房屋都给烧了,所以后来这拨移民到香港的人,就叫做新客家人。也就是后来奠基香港人口雏形的人群。

当时迁界令后,有一批新来的客家人,在沿海地区建立坑口村丶鱿鱼湾村及将军澳村三条村落耕种丶养畜丶捕鱼生养,但他们记得祖先说过,这里在宋朝为了防范元军偷袭,有一名将军率领水师在这里,风水极佳,此向东的这一片区域後来被称为将军澳。

而又有另外一批人,看到新界有一片倚山临河的村落,每当水退时露出大片海滩,于是这些从广东五华来的新客家人就住这里了,客家话中“海滩”读音是“悔滩”,后来误解口音成为“火炭”,于是这个地方就莫名其妙被叫做火炭到现在,这里有个火炭站。

再说抗日战争,出了一队以海员子弟为主的抗日游击队;国共内战,国画大师黄永玉丶作家端木蕻良丶楼适夷丶臧克家等居住于此,茅盾丶郭沫若等更是常客;解放后,国民党军队在此避难隐居,马英九也在这儿待过,一条村,两个党,这里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香港九华径。

他们还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各种食品,例如这个茶果,叫鸡屎藤茶果。每年立春后将“鸡屎藤”采摘,过水,捣碎,加红糖蒸制成,颜色黑黑的丶清香可口,民间说法,立春后吃“鸡屎藤”,清祛湿毒,夏天不会生疮。鸡屎藤”现在做的人不多了,在香港还有部分小吃店保留着地道风味,茶果是香港经典小食之一。

在英国人进来香港的那个时间,香港村落一共有个,而其中客家的村落占了个,其余的就是有回来的輋民、福佬、围头,只不过,这次他们并不是主流了,因为客家才是主流群体,所以后来很多人都说客家话了。

但英国人不懂这些什么人,什么历史的。于是当英国人“租借”新界的时候,为了平衡他们的利益,将所有年以前定居在新界的乡村居民,全部称为“原居民”,允许他们拥有耕地和建立小型楼房的权利。

而我的第一节到第四节,就是将这些乡村居民细分出来,给大家参考香港的原住民文化。从年的香港人口不足45万人到了至今超过万,也就是这段时间内,在以广东省入港的人群中,粤语占据大部分,其中也包含了广东省各地的客家人,甚至因为排华从印尼到香港的客家人都有。

因而广州话也成为香港主流语言,从那时候开始计算,香港能超过四代人的并不多,因为香港一直是个移民的城市。到现在,香港的新界村落一共有个,虽然其中客家村落个。但能使用客家语言的人大大下降,皆因后来的广东话,因为人口比例的增加,因为学习方面的习惯,成为香港的正式中文语言。

客家的习俗很多,无论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甚至海外各地都可以看到他们一脉相承的文化。在香港,客家人遍布各地。从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周寿臣,胡文豹胡文虎、还有维他奶的创始人,还有四大天王的黎明,虽然北京出生,但也是客家人,还有张国荣,陈小春,叶德娴,孙耀威,官恩娜,钟楚红,曾志伟统统都是客家人。

至今共五节的香港人写完了,谢谢大家的支持。来香港,并非高楼大厦,在香港其实代表着中华历史的一个传承,在香港旅游,你其实会看得更多,当然,你要懂得怎样看,才能看得更多。

香港自由行加加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
甲氧补骨脂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fz/4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