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省明确提出,要把个省定贫困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推进贫困村一步迈上中等水平。
今年8月2日召开的全省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抓紧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全省各地正紧紧围绕“三年攻坚、两年巩固,到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的总目标,以贫困村创建示范村为突破口,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抓手,从最基础最急需的做起,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热潮,助力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个省定贫困村中下辖20户以上的条自然村中,已有条自然村启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已有条自然村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省财政已下拨80亿创建资金奖补。
五华县河东镇高榕村老祖屋整治后干净整洁
梅州市五华县:
96个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启动施工
恰逢8月2日全省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高榕村老祖屋“忠厚传家”旁也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80多个猪栏、牛栏和露天厕所,还有4间破烂不堪的砖瓦房,在十余名村民的努力下,全部拆除。
高榕村是五华县92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三清三拆三整治,这是我们新农村建设要做的第一步,也是村民最迫切的要求。”村支部书记周伟君坦言,如果不把村民发动起来,新农村建设的土地问题就是第一道“拦路虎”。“清拆整理出来的平方米土地,涉及数十户村民”。
经过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建设方案,特别是村民理事会挨户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建设公园、广场的计划得到了一致拥护。
今年8月开始,五华县把92个省定贫困村以及转水镇益塘村、新丰村、黄龙村、矮车村共96个村列入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村,计划投入14亿元重点突破,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为实现示范带动作用,五华县在96个村庄中选择22个贫困村,作为先行示范村,每个村按照万元的标准,集中资源推进建设,做出示范。高榕村便是全县22个先行村之一,目前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正逐步到位,村庄建设如火如荼。
村庄环境好了,为村庄发展打下了基础。作为省定贫困村,高榕村在对口帮扶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帮助下,集约产业帮扶资金,发动村里能人周振辉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集约了亩的土地种植莲藕和大棚蔬菜等。
截至目前,全县96个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程已全部进场施工。
阳江市阳东区:
八成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
9月14日,临近中午,热浪袭人。在阳江市阳东区那龙镇那甲村甲垌自然村的一角,年近60岁的郑月兰和其他村民干劲十足,忙着将施工现场旁边的村道清理干净,“自家农活干完就过来帮忙扫扫地,做些清洁工作。”
站在刚铺好仿古青砖的巷道上,甲垌村小组组长钟流创既感慨又自豪,“新农村建设关键要靠村民,现在全村上下劲头都很足,生怕被周边的村庄比下去。”
阳东区共有13个省定贫困村,包括自然村条,甲垌村便是其中之一,由珠海市金湾区对口帮扶。阳东区为激发村民参与创建的内生动力,推出的“竞争创建、分档奖补”机制,从条自然村中选定15条村作为先行点,建立竞争创建考核机制,主要考核“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成效。通过考评小组现场打分、竞争演讲等,首轮选出了新洲镇北桂村委会北桂村、那龙镇那甲村甲垌村两条自然村,分别给予奖补建设资金万元。
“甲垌村的进村道路过去一直都是杂草丛生,水塘垃圾成堆,巷道坑洼不平,”郑月兰既是甲垌村巨变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村两委干部、村民和外出乡贤齐齐动手整治“脏乱差”,村庄面貌显著改变。
看到村庄环境好了,郑月兰忍不住发挥起了余热,在村里担任义务保洁员,“政府给我们创造机会,把环境整治好了,还得靠我们自己保护好。”
在先行点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阳东区正把竞争创建向20户以上的自然村推广,今年选出四成以上的自然村列入创建村庄。按照创建目标和奖补资金分“整洁、标准、特色”三个档次,分别可奖补80万元、万元、万元。
目前,阳东区初步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的自然村达条,占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创建任务80.5%,参与建设活动群众达9万人次,群众乡贤出资累计超过万元。
汕头市:
每年安排6.3亿创建示范村
汕头市新时期省定贫困村共有37个。今年以来,汕头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三年大行动。
整治“脏乱差”解决最迫切问题
针对群众反映最迫切的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汕头市把整治环境、补齐短板作为创建工作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开展“三清三拆”、清理村庄露天粪坑、畜禽养殖污染三项整治。
经过2个月集中整治,37个省定贫困村清理垃圾处;拆除违章、构筑物宗;拆除危旧倒塌房屋78宗。
市级统筹、区县主体、镇村实施
为形成合力,汕头市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体、镇村实施”的责任体系,分别采取财政奖补、融资支持、市场化运作、社会筹资等不同方式,支持贫困村和面上村庄整治和建设。
从今年开始,汕头市每年市级财政安排资金1.3亿元,用于奖补村庄整治;安排资金5亿元,支持示范村建设,并以区县为主体,将基础设施项目打包争取融资支持,多元化筹措。
清远市:
建立健全村庄管护资金长效机制
新时期清远市共有省定贫困村个,其中20户以上自然村条。今年清远个省定贫困村所辖自然村全面实施“三清理、三拆除”,40%的自然村启动开展示范村创建工作。
群众参与村内建设实行“四不补”
清远市发挥群众主体,推动“三个重心”下沉,探索构建激发内生动力的体制,引导贫困村群众自己组织项目实施,开展建设施工,通过筹工筹劳,实行“拆旧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让地不补”等,节约建设投入。
为防止建设中“政府一头热、农民一头冷”现象,清远市实施以奖代补,实行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申报制度,由贫困村主动申报创建,使示范村建设真正成为贫困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建立管护机制,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筹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做法,建立健全村庄管护资金来源长效机制。
合力共建“一池一库六类别”
清远市将全市省定贫困村创建示范村情况列入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内容,同时按照“一池一库六类别”方式,整合性质相近、用途相似的专项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投入到示范村创建。
为鼓励贫困村村级组织引导、发动群众,由村集体整合全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普惠性涉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来源:南方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