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五华大姐无子无女无房产月入仅14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人才招 http://www.jianaluo.com/zctzgs/6804.html

五华网

有五华人的地方就有五华网

她,叫曾秋媚

无儿无女

每个月多元的

社保养老金是她目前

唯一的收入来源

可她却捐出了20万元

用于帮助本报救助对象

她说——

“我只是个小人物,因为听说过不少贫穷困苦的人的遭遇,所以想尽己所能帮助下有需要的人,更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进慈善公益事业中来,一起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

独自生活,节俭朴素

却毅然捐出20万元

没有华服,没有昂贵的配饰,一件简单的衬衫、一条牛仔裤就是曾秋媚的日常穿着。

曾秋媚并不是富裕之人,现年54周岁的她祖籍五华,在兴宁长大,20多年前便前往深圳,曾在一汗巾厂打工。

多年来,曾秋媚一直生活得简单朴素,三餐清淡,不追求华服;从不娇奢、不浪费的她,一部手机用了近10年,直到接听电话时听不清才换,如今使用的也是老旧的按键手机;爬山运动便是她最大的爱好。

许是因为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去年,曾秋媚突然萌生了回兴宁生活的想法,于是她便将自己在深圳唯一的一套小房子卖了。

“听说过不少贫穷困苦的人,我有朋友也一直量力而行地做好事,我便想捐钱帮帮梅州地区有困难的人。”

于是,今年6月下旬,曾秋媚便搭乘中巴车从兴宁来到梅州日报社“民生一线”栏目,向本报“民生一线”栏目捐款20万元帮助本报救助对象。

不求回报

只求爱心传递

如今,曾秋媚暂居亲戚家,没有房产的她,日后将租住在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用的是从深圳带回来的、曾经用过的家电家具。

每月多元的社保养老金,是无儿无女的她,目前唯一的收入来源。

“生活平平淡淡,自己过得开心就好。”曾秋媚认为,人生不长,无需把名利等看得太重,她更喜欢简单的生活,更愿意亲近自然。

“多元的社保金,只要省着点用,也够我一个人用了。”曾秋媚坦言,她并不需要被她帮助过的人,给予她回报,只希望他们在日后有能力的时候也能回报社会,更希望社会上有能力的人能够一起参与进慈善公益事业中来,一起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

善款落到实处捐给困难群众

今日,本报“民生一线”栏目的工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曾秋媚一起回访慰问了部分本报救助对象,送上了爱心款。

家在平远县河头镇樟坑村的陈女士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高考分别考上了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然而,陈女士夫妇均无固定工作,陈女士的丈夫为照顾90多岁的爷爷奶奶,只能在家做些体力零工、兼顾农活,陈女士为就近照顾姐妹俩的学习生活,在梅城做家政零工,收入仅够糊口的她们不知接下来两个大学生的学费该怎么办。

为解决陈女士家的燃眉之急,曾秋媚从其向本报“民生一线”栏目捐赠的20万元用于帮助本报救助对象的爱心款中拿出共元作为助学金,交到了陈女士的两个女儿手中,鼓励她们克服困难,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据了解,目前,陈女士的两个女儿都在梅城打暑假工,对于曾女士的善举,她们在感谢之余,也深深被感动。“未来我将勤工俭学,学好专业知识,以后有能力了也将回报社会,传递爱心。”陈女士的大女儿说。

得知慰问团队要来,何金梅带着儿子黄嘉超早早等候在租住的公寓楼下。大埔县高陂镇黄塘村的黄嘉超年仅4岁,却因为听力障碍无法像其他同龄的小朋友那样正常生活在有声的世界里。何金梅想为黄嘉超植入人工耳蜗,但一只便需要约20万元的费用难住了她们。

黄嘉超的遭遇经本报“民生一线”栏目报道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hj/1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