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热肠,春风化雨
——讲述“高明好人”文化艺术公益志愿者古琪的故事
作者:古博
古博,笔名长乐神马,中共党员。籍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长期在广东佛山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高明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佛山市高明诗社名誉社长。热爱文化艺术,喜欢文学,长期潜心研究、并致力于古典诗词创作。目前创作诗词余首,部分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广东诗人》《佛山日报》等媒体有发表。曾荣获第七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广东省口岸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唯一一等奖,以及省部级廉政公益广告(影视类)创作二等奖和廉政建设经验文章优秀奖等称号。
古琪照片
七绝?画楼春赋
(中华新韵)
——赠女儿古琪
群玉山头初见晓,普光为照百花开。
画楼春里常听雨,梦为清风带月来。
我要讲述的故事,是关于我身边人及有关她在文化艺术公益事业方面的所见所闻和真人真事。我的女儿古琪,被评为年度“高明好人”、年佛山市抗疫“最美逆行者”、年佛山市百姓学习之星。她是杨和镇中心小学一名美术教师,兼区开放大学艺术干事。现在是一名民主促进会会员,同时也是区乡村艺术创作馆馆长、高明区一家亲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参加工作八年,从事文化艺术公益事业整整十年,她从读大学二年级起便坚持做公益,即使在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在她婚后两次休产假期间也没有间断做善事做好事。做文化艺术公益,除了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要挤出更多的业余时间外,最难的是要有一颗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恒心和奉献精神、有一种饱满而又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和永不言败的意志力。这,我没有做到。但,我的女儿古琪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她的事迹,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她身边的其他人。因此,她还荣获佛山市和高明区两级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区的优秀文化志愿者等称号,我为她感到骄傲。
落英缤纷花满地,山河壮丽于心门。古琪读大学时学的是美术教育专业,会画画,难得的是她有一个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文化艺术的道路应该是一路繁花,不见荆棘。即使偶有荆棘,偶有挫折,也不言放弃。希望通过更多的人去带动去参与并形成有规模、成体系的文化公益活动,为特殊群体开辟出感受艺术魅力的康庄大道,让艺术之花在他们心中盛放。”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读大学的时候,就在上学的地方,旁边是一家特教中心,她每天放学就去那里教小朋友画画,目光所触及的小朋友要么是残疾,要么是智障的。刚开始古琪觉得主要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后来和他们相处久了就会感觉小朋友们其实很可爱,也有自己奇异的想法。她在想,如果将残疾智障美术教育引入公益行业,会不会让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更加美丽动人呢?后来事实证明,心动不如行动,最好的答案就在实践之中。
群玉山头初见晓,普光为照百花开。“我是一个追梦人,我想完成自己的梦想。我不怕辛苦,老师是我的本职工作,所以我会利用业余时间规划好每周可以去做哪些公益活动。”自古琪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起,她在做好教师这一本职业务的同时,坚持挤出业余时间尽量通过自身的一己之长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八年来一直风雨无阻,无论是在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开放大学等地方开办的青少年文化艺术公益培训班、公益书画展、社区教育少儿艺术培训活动,还是在与社会机构和企业联合举办的文化艺术公益活动中,或者在区镇一些老人院、福利院、精神病院、智障学校、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甚至在较为偏僻的山区小学和特殊困难户家里等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在一个明媚的早上,她前去启慧特殊学校探望孩子们。来到校门口,刚下车往里面走去,突然冒出来几个孩子递给她苹果。她内心甚是愕然,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孩子们就张开了双臂,而且眼中还泛起了点点泪光,她毫不犹豫拥抱过去。那种感觉不像重逢,更似别离。原来,那几个孩子是之前古琪帮扶过的福利院孤儿,虽说孩子们的心智有些不健全,但不足以阻碍他们一颗深怀感恩的心。率性而又不计报酬地“好事多为”,打动了她身边的许多人。在她的带动下,志同道合的人也越来越多。她身边的同事、她的学生和学生家长,甚至还有她刚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和家里其他人,还有一些她动员联系过的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等都踊跃地参与到文化艺术公益事业中来。她有时会通过组织义卖画作来筹集善款,将义卖款项悉数捐给慈善机构或资助困难学生。多一份力量,就对特殊人群多一份帮助,就对社会多一份贡献。投身文化艺术公益事业,并感召更多的人参与,这就是她的追求与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梦想之花也越开越发绚丽多彩。
画楼春里常听雨,梦为清风带月来。年那个夏季,她刚休产假没十天八天,就在张罗、忙碌一些公益活动,不是在去荷城街道社区康园中心教残障儿童学绘画的路上,就是在与一些热心企业联系协调支持公益的过程中。此外,她还多次到各乡镇开展公益慈善助学活动和送课下乡,策划、组织由高明区文明办主办的首届“画说高明”最美乡风系列公益艺术活动。
“我愿用一技之长,日行一善,坚持帮助身边的困难学生和特殊学生,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传播正能量。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古琪说,“巾帼不让须眉,我并没有因为在别人眼里看似杯水车薪的公益小事担心人家笑话而显得畏手畏脚。”她在杨梅小学工作时,曾主动联系区图书馆给学校支持赠送了本小学生爱看的书籍。年起,她连续八年坚持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策划各类公益文化艺术活动,开设各类少儿专场和成人专场公益课程,为各社区居民打开文化艺术的大门。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她除了自己力所能及地捐款捐学习用具给困难的学生,多年来还想办法联系动员争取了一些爱心机构和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达38万余元用于公益活动。她本人直接参与公益教学场次累计约课时,策划、组织和协办各项公益项目超过60场次,举办公益绘画专场赛事11场,协调引进一个教育基地、一个艺术馆,先后在区开放大学引进成立“高明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在更合镇绿地拾野川引进成立“高明区乡村艺术创作馆”。
尤其是区乡村艺术创作馆,古琪倾注了不少心血。由于更合镇绿地拾野川临近高明美丽名乡村坟典村,地理环境优越,是以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的最好平台,在得到区文广旅体局、区民宗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动用户、粉丝与创意者相互转化的生态系统,构建产、村、人、文、景五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促进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文化发展。通过乡村艺术创作馆这一载体,可以为乡村儿童插上艺术的翅膀,进一步摆脱目前乡村艺术匮乏的困境,作为艺术人才、艺术企业等生态产业构建孵化基地,丰富精神文化,促成精神小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一份力量。
疫情无情人有情,以画抗疫暖人心。绘画不止于画布,不止于疫情。“抗击疫情,以画疗心”是年春古琪要做的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年2月,她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公益美术培训班,与长时间困在家中居学的多个孩子及其家长一同抗击疫情。她创编了——绘画技法干货分享、你问我答语音导学、教学视频共享、作品示范、一期一会微画展——“五步教学法”,通过以“抗疫”“好家风”“做文明好孩子”等内容为主题,用软件编辑授课,以图示范,并在高明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公益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