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打马灯五华竹马舞广东省

相传竹马舞源自周王伐纣时,姜子牙以旗杆竹制成竹马,以绿竹制成鸡、鸭、鹅、鱼等,并施法化为活物,扮作迎亲队伍,大败纣军,迎回邓婵玉与土行孙成亲的民间传说,明朝末年传入粤东五华县,俗称“打马灯”、“舞竹马”,距今已有近年历史。五华竹马舞的道具多种多样。标志性道具为竹马,用竹篾扎成,全身糊纸缝布,造型如真马,形体高大,身中央留空,供舞者在内操纵。此外还有虚拟的舆车,鸡、鸭、鹅、鱼、羊、兔等的灯饰道具,以及幌伞、浪伞、彩扇等。五华竹马舞的显著特点是有竹马郎、竹马娘、丑公、丑婆、推车手、浪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众多不同身份的角色,并保留了传说中的迎亲喜庆色彩。表演时以寓意性很强的六畜灯领路,然后是丑公丑婆舞扇花,马郎穿袍骑竹马,侍女紧跟撑幌伞,新娘摇扇坐推车,鸡鸭鱼鹅头上戴,翩翩妹子手撑伞。尤其是竹马郎腰系竹马,手提缰绳,舞姿如骑着骏马徐行,生动传神。随着舞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场上“马”走、“车”行、“扇”舞、“伞”转,边歌边舞,情绪欢乐奔放,气氛活泼轻松。五华竹马舞的伴奏自成一格,以笛子、唢呐为领奏乐器,二胡、高胡、扬琴、三弦、锣鼓、大锣、大钹等为伴奏乐器。主要乐曲有《新舞调》、《观灯调》、《问调》、《丑腔》等,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和客家风味。目前五华竹马舞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hj/16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