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下镇位于五华县西部,距县城35千米。因境内潭下河河道弯曲,形成许多河湾潭角且潭深而称潭下。东邻转水、横陂镇,西界长布镇、龙川县,南连长布、周江镇,北接岐岭、华城镇。镇府设南华村圩镇滨江大道旁。
潭下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粮食年总产吨以上,素有“五华粮仓”之美誉。
宋元明清时潭下设厢、约,民国时先后称第三区、第一区。年改为潭下区,年撤销区改设潭下乡,年改为潭下公社。年潭下公社分出锡坪公社,年11月与锡坪公社合并设潭下区。年11月改设潭下镇。
潭下镇下辖2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汶水村、杞水村、上围村、南华村、文里村、百安村、光华村、大玉村、福灵村、中村村、新田村、金石村、柏洋村、模石村、布坪村、锡坪村、龙田村、乐道村、竹梅村、品畲村、居委会;共有户人。
潭下镇山地盆地带,以山地和丘陵地居多。无霜期天左右,年均气温19.6℃,年均降雨量.2毫米,一年三熟,四季宜耕。有林地29万亩,活木蓄积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是五华县用材林基地之一,以杉、松、杂木居多。镇内主要农作物有稻、薯、豆、席草,素有“五华粮仓”之美誉。主要河流有:潭下河、汶水河、柏洋河、锡坪河等均属韩江流域琴江水系,水力资源颇丰,开发潜力大。矿物资源种类多,钨、钼、锡矿质量均达国家一级一类标准,煤、石灰石分布在镇西北部,储量大,品位高,其中无烟煤储量万吨。
改革开放后,先后办起布坪村坪山坳果茶基地,金石村寨肚里和水潭线上围至百安果合柿基地和油茶基地,中村、南华、文里、大玉等村水产养殖基地。近年来,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在全镇建立起烤烟生产、山地养殖、畜牧品改、火龙果生产等多类型的专业村,逐步形成镇有龙头、村有基地、户有项目的调农新格局。先后引进广东新大地生物有限公司等4个实业公司分别在百安、文里、布坪、金石、新田、南华、锡坪等村兴办油茶基地5个,种植面积00多亩;在汶水、锡坪、上围、百安等村兴办多亩的火龙果生产基地。
自年开展“五村联动,打造桃花源”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项目以来,潭下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县“一核两区三组团”规划部署要求,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平安村居”、精准扶贫等工作和我镇实际情况,全力以赴开展各项工作,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潭下。
潭下镇加强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建设,还设有文化广场、广播站,有线电视台,有电影队、文艺表演队等文娱队伍,建有敬老院,文化娱乐设施等。潭下镇有中学1所,小学26所,初中普及率为%。潭下卫生院年建起门诊大楼,年建成医技大楼,医疗站遍及每个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社会福利事业日趋完善。
潭下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有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杞水村高寨岽山顶、占地平方米的关帝庙。还有五华县农军指挥部旧址、潭江烈士陵园、武状元李威光先祖墓(李尧用夫妇墓)等三处县级古文物和新田下孔屋一处古民居。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手工技艺--潭下水草席。潭下水草席生产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文里村。据传十九世纪初,文里村陈姓人从外地传入此生产技艺。由于该产品具有较高的工艺、经济价值,因而得于代代传承,在鼎盛时期,基本上达到“家家种水草,户户有席床”,因此潭下享有“草席之乡”美誉。
诗人张况诗曰:“筑梦潭江边,琴心系大千。胜日桃源秀,清风醉长天。”面对如此盛景,您是否心动了呢?(来源:网络收集,客家五华,五华潭江镇政府,五华摄影家协会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