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花都三华村的传说和ldquo

图文由花都早晨整理,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华的传说

徐志强:得知我区选址广州三华村拟建民俗博物馆,非常高兴,我是三华村人,自然想起在村里世世代代流传的风俗习事,其中有些还是自己所见所闻,大多数是父辈们说下来的,虽然是零零碎碎,但毕竟是一个地方风俗历史的一部分。我把它整理出来,仅供参考,并盼望补充修正。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徐志强)

  何须出外觅风光,故里门前有古堂。

  资政夫祠名建筑,南山书院也辉煌。

  皇恩昔日来圣旨,徐氏家山得显彰。

  南北风骚风格聚,民间艺术构精良。

立村的传说

现在的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当地土生土长的人都叫该村为“三华店”这村的人姓徐。为什么叫“三华店”?村里有这样的传说。

宋朝初年,这一带原来没有村庄,当时只住一户姓徐的人家。这户人家只有夫妇俩,无儿无女。夫妇俩在路旁开了一个茶店,茶店取名“三华店”,方便了过路行人。

后来,由于北方发生战乱,很多人向南方逃难,在众多的难民当中,有一位少年男子经过,茶店夫妇俩见他可怜,便收养了他。几年后少年长大成年,夫妇俩又为他办了婚事,并把茶店交给他。至于以后的事,比如说,这里为什么会变成一座这样大的村庄,那就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了,还得慢慢说下去。

以后,被收养的青年结婚后,只生下一个儿子,一直经历了八代,每代都是一子单传。到了第八代,生了八个男孩,才得以开枝散叶。这样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才成了一座颇大的村庄,并一直沿用“三华店”这一村名。之后,继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整个村形成了几大片:分为旧村和新庄。旧村就是原来较大的本村,新庄是指后来搬迁到附近的几个小村即后来的兴华庄,五华庄,公益村(即现在的大华村,五华村公益村一带)。旧村包括中华村,西华村,元华村,东华村五个片。我在这里说的三华不仅仅是现在的三华村,而是包括旧村及它周边的几个迁出去的小村庄了。整个“三华店”在后来建设的京广铁路两旁沿线十几里,紧连原新华镇的旧城区(其实这旧城区原来是个集市演变而成,最早在这开铺做生意的是三华人)。这里方圆几十里地势低洼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鱼米之乡。

“三华茶”与“水仙古庙“的传说

说起“三华茶“,现在的人包括三华的年轻人,估计连听也没有听过。据说这种茶奇特的很,因为它只生长在属于三华的土地上,其它地方种植不了。记得我小时候还见过这种茶树,是在菜地里长了一两棵,但没有喝过这种茶。

这种茶的神奇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它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

传说很久很久的时候,番禺沙湾地区有一位御史大官,名叫“何绍基“。听说这位御史大官在世时与当时“三华店”的某人(可能是同朝为官的吧)是挚友,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死后也要为三华人造福。他在临死前写下自己的“生辰八字”连同一包茶叶种子装在一个木盒中,放在河里,让它随着河水漂流,这盒子很奇怪,它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它漂呀漂呀,一直漂到三华村前一条河边,当时正是涨水季节,有一位农夫正在河边用竹子撑起的罾网捕鱼,这一天他已经干了半天了,还没有捉到一条鱼,正在发愁,忽然看到一个精致的木盒子漂到罾网上不动了,农夫捞起来,觉得没用,就随手把它扔到下游,谁知木盒又逆流而上,继续停在罾网内,反复几次还是这样。农夫于是拿起木盒对着它说:如果你是神仙,你就保佑我捞很多鱼吧,我可以把你当菩萨来拜。这么一说果然应验,农夫真的捞到很多鱼,他高高兴兴扛着鱼,拿着木盒子回家了。

这么神奇的事情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三华店,人们打开盒子,知道是御史大官何绍基所赐,于是村里马上建起一座寺庙,称为“水仙古庙“,做了一尊菩萨,称为“御史大帝”,供村里人拜祭。并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为庙会。每年的庙会可热闹呢,比过春节还红火,庙前庙里香火鼎盛不说,还搭台唱大戏,通宵达旦。本人如今还隐约记得,一家家人把草席铺在地上,一边看戏听戏,一边吃着东西。我似乎记得年纪小对大戏不感兴趣,吃东西还是很高兴的,时间长了,躺下就睡,什么时候结束还不知道呢。过去,其它地方的人说:九月九,三华店佬舞马骝(马骝是猴子,这里形容热闹欢腾)。

水仙古庙建在一条小河边,庙不算大,但也精致,现存的已是多次修建的,青砖绿瓦,庙前一片开阔地,庙门横额写着“水仙古庙”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柏府秋霜留史笔,莲壶春水寄仙踪”这对对联连同古庙名留千古。

再说盒子里的那包茶叶,农夫把它种下,一代传一代,成为以上说的神奇的茶,叫“三华茶”。传说有人曾经把这种茶移植到三华之外的其它地方种植,但都不能生长。这一带开了许多茶店,所以在公益村附近有个地方叫“茶亭”,公益村有个地方叫茶园,估计是古时候有人在这里卖茶出名而来的(就是现在的茶园路)。我想,当年御史大官何绍基的所谓造福三华人,就是送来优质茶种,让三华人发展种茶业吧?可惜,不知哪种原因,种茶已经失传,难怪人们都忘了。三华一带水流纵横,鱼塘很多,鱼产丰富,那么多的鱼是不是何绍基让他跟随木盒子带来造福三华人的?有人说是,信不信由你。

三华荔枝和公益蕃石榴

如果要说到节日,除了几个传统的节日如端五节,中秋节,春节等之外,三华店还有两个节,那就是荔枝节和石榴节。

先说荔枝节吧,过去,三华与天马河对岸的毕村是盛产荔枝的地方,在花都区(花县)颇有名气。天马河东岸属三华,河堤上种满了荔枝树,从大陵村北一直到乐同村南都种满了。什么时候种的,谁也说不清,记得我小时候问过我爷爷,(我爷爷是清代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黄花岗起义)他说他懂事的时候就已经是大树了。如今河堤上的荔枝树还长的很茂盛。三华荔枝大多是槐枝,少数其它品种。种荔枝主要是护堤的,也让三华人每年都品尝了不少的荔枝。每年荔枝时节,亲戚朋友都涌来三华吃荔枝,当时整条河堤,树上树下,都是人,热闹非凡,犹如过节。当然如今已风光不再。不过荔枝还是那么枝繁叶茂。听说区里还决定在天马河两岸建公园。那时荔枝园还是最好的景观。

再说蕃石榴,我们这里不习惯用蕃字,只叫它石榴,甚至叫它鸡屎果,因为上午摘下来过了中午,就有鸡屎的味道。过去在公益村,到处种了石榴树,屋前屋后,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当时种的品种多样,有红囊的,也有白囊和黄囊的,其中白囊的爽口,白囊的清甜,黄囊带香。而我最喜欢的那种叫胭脂红的那种白囊石榴,他形状如小葫芦,全身绿白而有女人化妆时用的胭脂一样的粉红颜色,既悦目又好吃。因为多又好吃,所以每年成熟季节,来这里的人很多人,都是为了品尝说理溜或采购一些到其它地方卖的。村民们每天一框框的摘下来,挑到村外路边摆卖。也因为正巧时农忙插秧季节,肚子饿了,摘几个填填肚子,在树荫下边吃边休息。这种景象当然如今不再有。随着城区的扩大,石榴树已经被砍光。现在的三华公益人,还有多少能记得起当年石榴成熟季节的情景?

三华龙舟赛

大概前年端午节,我看到花都新闻报道,说是雅宝新城举办了花都首次龙舟赛。我认为是弄错了。其实我们花都(花县)很早很早就有了龙舟赛了,并且很兴旺。那种龙舟船要比雅宝的长三倍有多,地点是在三华店。可能有人要问,赛龙舟要水,要河流,哪里合适?

以前三华这一带可不像现在,过去是一片水乡。整个地势是这样的:旧村一带地势稍高,村的四周地势低洼。高起来的村落形状像一只螃蟹浮在水中。在村的东南面,有一颗很大的榕树,榕树旁边建起一座高塔,传说是为了栓住这一只螃蟹,保村民平安的。说到旧时三华的水貌,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政大夫祠西南方的一座由长长的花岗岩石板建起的桥。为了桥下能行船(龙舟船往广州江村去参加比赛就必须经过这里)。远远看去这座桥高高拱起,过桥时拾级而上,桥下潺潺流水,真有点江南水乡的特色。可惜建国道时拆掉了。这是另外的话题了,不过还是与水有关。再说,五月雨水季节,到处都是水。村前的河流可直通江村。我读小学时就多次看过村里赛龙舟。我记得当时有三艘,一艘在东华村,一艘在中华村,还有一艘在西华村。平时船埋在池塘底下保养着,端午节赛前举行仪式起船才进行比赛。龙舟赛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儿时看过的龙舟的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其时两岸站满了人,大人们戴着竹帽或撑着雨伞,下着小雨,小孩上下奔跑,一片喝彩声;船上水花飞溅,锣鼓喧天,每个人都按着锣鼓声动作。横看龙舟,似长龙飞跃,纵看龙舟,如鸿雁跃起。最好看的要数跳龙船头的那个人了,看他似在上下起跳,脚却没有离开船板。他这么一压一压的,使船一下一下的向前扑去,十分壮观。除了在本村赛,还划到江村去参加比赛。现在,池塘里还有没有埋着龙船的残骸,本人不得而知了。

“英雄村”由来

黄花岗起义一役,花都义士惊天地,泣鬼神,毁家纾难,功在党国

  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之役。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难。会后孙中山到美洲向华侨募款,黄兴则回香港主持军事。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38处,并组织“选锋”(敢死队)人,由南洋华侨革命青年和国内闽、苏、皖、川、桂、粤各省抽调革命党人组成。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由赵声、黄兴分任正、副总指挥。总指挥部设于越华街小东营5号。

  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选锋约人,臂缠白巾,从小东营直奔督署,杀死管带金振邦,冲入内堂。张鸣岐闻变,潜入厚祥街逃到水师行台。黄兴等放火焚烧督署后退出,在东辕门外与李准卫队相遇,互有伤亡。黄兴分三路突围,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伤亡甚重,坚持一昼夜而失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死难。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红花岗,改名黄花岗。故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参加黄花岗起义的40多位花县“敢死队”队员中共有18人牺牲,三华村因此被后人誉为“英雄村”。年,孙中山派特使张继来到此地凭吊18名烈士,并亲自为“集之徐公祠”题匾:“毁家纾难,功在党国。”

在这场可歌可泣的黄花岗起义战斗中,花都革命党人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仆后继,徐维扬率选锋队(敢死队)——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会员(花县党人)40人,占起义军近三分之一。进攻两广总督府,突围水师总督亲兵卫队之后,进攻小北门,打的都是硬仗。牺牲18人,占72烈士的四分之一,英烈人数雄盖各地,粤之花县由此得名,此乃花都之光荣,广州之光荣。

花都人必加的公众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hj/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