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客家人为主的梅州地区,有一个奇特的想象,存在众多地方学宫及书院,例如梅州学宫、齐昌学宫、长乐学宫,桂岭书院、东山书院等,这些学宫和书院见证了客家人以学为乐,以读书为本的社会风气,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位于这座保存比较完好、规模最大的长乐学宫!五华县古称长乐县,从宋代建立县制以来已有多年历史。历史上长乐学宫因战争和自然灾害几经损毁,又先后修复。当地先后筹资近千万元人民币对其大规模修复,于年对外开放。棂星门有三扇大门,筑成三间两楼石牌坊式,嵌有精刻浮雕的石砌建筑,其中正中的是状元门,左右两旁的为榜眼、探花。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这道门就可以受到神的保佑。按明清规定,这三扇大门不能随便开启的,只有当地出了状元、榜眼、探花金榜题名时才可以开启使用。平时,三门紧闭,只能从“庶门”出入。在清乾隆年间,五华相继出了状元李威光和榜眼曾琼琲,所以现在的建筑是开启的。李威光,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是清代乾隆时期的武状元,也是清代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位状元,他文武双全成为客家人的骄傲。华城是五华县的一个大镇,据介绍有10多万人口。长乐学宫位于镇中心的十字街附近,旁边是教学大楼林立的五华中学。长乐学宫是一座黄瓦红垣的宫殿式建筑。建筑物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布局严谨,气势磅礴,学宫就是古代官办学校,长乐学宫按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风格建造,是当时嘉应州(今梅州)最大的文庙学府,也是清代嘉应州状元、榜眼的孕育之地。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年),位于五华县华城镇紫金山下,现占地平方米,主要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建筑构成。据说古时候只有考上秀才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孔庙进行朝拜,并在泮池洗礼。泮池中间架一座小型石拱桥,叫青云桥,也叫“状元桥”,象征着带来文韵平步青云。长乐学宫之所以建在华城,是因为历史上,华城长期是五华县治的所在地,是五华县当年政治与文教的中心。南越王赵佗曾在学宫西北处建朝汉台,又名长乐台。古时这里是龙川县的一部分,后来又曾是兴宁县的辖区,直至北宋时期独立建县,历史悠久。长乐学宫是梅州保存比较完好、规模最大的学宫,是五华建筑工艺的代表作。学宫代表了长乐的古代文化精品,记载了长乐的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梅州人生活的地区山多田少,生活困苦,唯有读书才是“出路”。因此客家人特别重视文化教育,而重教的重要表现就是兴学,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如今在客家地区仍保留下来的众多学宫、书院等古代建筑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见证。五华地区人才辈出。长乐学宫展出的资料显示,宋代至清代五华县先后有文武进士24名,文武举人名,贡生名,七品以上官员名。重学之风一直延续至今,今天长乐学宫旁边的华城镇城镇村,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该村有户人,从年恢复高考以来,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女近人。和古时修建棂星门一样,该村制作“龙虎榜”记载每一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和家长的信息,以此鼓励学子和家长们重视教育。一句五华阿哥硬打硬让大家知道五华人的性格坚毅,而长乐学宫的存在,说明五华人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可谓是文武双全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jj/1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