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的往事
临近过年的时候,兄弟子叔聚合去”挂纸”。“挂纸”是客家人扫墓的一种俗称,又有“压纸”一说,就是替祖先修缮房屋之义。当然还要打扫门庭,把阴亭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客家话“纸”与“祖”近音,挂纸寓意“挂祖”,寄托了对先祖的怀念之情。这个纸又是冥币的代称,带的越多越好,祖先在天上就能过好日子了。大家虔诚地完成了祭祀,回家的路刚好在祖屋旁边,搬出老屋二十多年了,每每都是擦肩而过,这次不禁趁便认真端详起她。
这个老屋名为“慎德楼”,其实是很多人的祖屋,是一座大型的围龙屋。在实行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差无几,都没有搬出去建楼房之时,住了几百上千人。这么多的人都有共同的老祖宗,老祖宗又生了好几个儿子,每个儿子为一房,每房下面又是代代繁衍,到现在已经是近三十几代了。可见,一座围龙屋见证了一个家族兴旺史。
走到水寨华一路旁,可以看到慎德楼正对着公路。这座围龙屋始建于清代。为什么说始建呢?因为大多数围龙屋都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而扩大的,不过是按围龙屋的建筑风格进行。到人口足够多的时候,围龙屋也就建成了。梅州很多围龙屋除了正屋不变之外,包围正屋的围屋可以建好几圈,比如号称梅州最大围龙屋的水寨坝美村璼公祠,它有围屋可以有六层之多,显然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我小时候看来,慎德楼就是一座老屋了,而且旁边还建有一座中型的四角老楼,我们称她为“新屋家”。可能受制于地方少的原因,慎德楼只有一围屋接在一大座正屋的后面,并没有包围正屋的。正屋是一个大的整体,中间一大门,门里有三堂,分下堂,中堂,上堂。下堂较小,中堂和上堂较大,这里拜祭祖先的祠堂。两边各有三个略小的门,共是六个横屋。两端各有一个角楼,又叫斗门。全部看起来共有七扇大门,正大门书写“慎德楼”三字,慎德,慎而守德的意思,寄寓了祖先对后人的期望。这座围龙屋共有九堂十八井,建筑规模不小,在以前是较少的,看起来颇有些气势,所以她又有一个美称-----七匹大门。据官方考证,慎德楼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年的梅州市客家古民居评选活动中被授于“市级客家古民居”的称号,也成了当今五华县的一个旅游景点。
走近慎德楼,门前是一个半月形池塘,它和正屋后面半圆形的围屋刚好组成一个圆。正屋是一个大方形结构,前面半圆池塘和后面半圆围屋组成的一个圆圈包着它,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文化意味。年幼时却不懂这些的,夏天,孩子把它当作游泳池。在水里游来游去,既解了暑,又锻练了身体。池塘里也是有鱼的,自制一枝钓杆,用蚯蚓作饵,当把鱼钓上来时,那种兴奋真是难于名状。
七扇大门前是一个长长的禾坪,全是石头铺成的。这里是农忙里晒谷的地方,也是男孩子们的足球场。记得小时候,人们普遍经济较落后,足球也是稀有物,大家也会捡个柚子当球踢,听说球王李惠堂也曾这样干过的。
走进围龙屋的主屋----正屋里,像是走进一座迷宫,到处都是小巷道,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是相通的。年少时,在这里找迷藏是常玩的游戏。有时实在找不到,有的人会偷偷跑掉不玩了。有的小孩被父母骂了,会悄悄躲某一个角落,让父母一阵好找。记得自已在这老屋里还经历了无电灯到有电灯的过程。大概在我四。五岁时,大家还点油灯的,那里为了省钱,很多人晚上没点灯,借着月光聚在各个巷道里摇着扇子谈世情,今天看来,那也算是一种较纯朴的生活方式吧。后来,就来了电,但绝大数人只照明而已,只极个别先富起来的人有了电视,很多人就聚在他们家里看电视,像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不过,那里更多的是站票。
最里面就是一层半圆围屋了,跟其他围龙屋不同的是,围屋围的不是正屋,而是一大块土坡林木,这里比池塘和正屋要高很多的,池塘是水为阴,土坡是山为阳,体现围龙屋依山傍水的风水文化内涵。以前这里是种了不少果树的,这些果树没有明确的主人。每当果实累累时,为一饱口福,大家会争先恐后去采摘,吃不完就兜着走。现在却是杂草丛生,偶见一棵树,也是无精打彩的样子。不奇怪,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座古老的围龙屋已鲜有人住了,慢慢地,她成了历史的遗迹。
回到家里,看到电视里面的只有高楼大厦,围龙屋已被人们淡忘了,但曾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却总有挥之不去的浓浓回忆。
慎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