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上查找到的资料说,五华河发源于龙川县的回龙镇(一说亚鸡寨),向西南流经龙母镇后转东南流,经铁场进入五华县河子口、华城、转水,注入梅江(县境内又称为琴江)。
五华河流域是韩江上游一级支流,集雨面积平方公里。主要支流三条,歧岭河,潭下河,矮车河。歧岭河源于龙川一侧的七目嶂(非大田这边),河长53公里,流经龙川鹤市﹑登云,至歧岭合水注入。潭下河源出大田分水凹,河长59公里,流经大田﹑潭下,在华城水心坝注入。矮车河源于潭下桃军塘,河长20公里,在转水黄龙注入。
笔者在此述说的不想扯得太远,单就以华城镇内作些狗尾续貂式的解读,未必中肯,还请知行家多多指正。
在五华河的上游源头之一的岐岭河,河水是清澈可人的,这从我们平时出远门去“珠三角”经过三多齐大桥时,远看的绿色河水便可了解一切。而到了华城境内的河子口时,由于挖沙作业,河水开始浑浊,呈深黄色状,说明含沙比重增大。再到铁炉坝村段时,几乎相隔不远就有挖沙作业,直到西林大桥(名为华城大桥)上下游处,大量挖沙机源源不断地抽取河沙,还有就是兴中村委电排处的挖沙机,一直在河中捣鼓,五华河中的河沙成了某些人的摇钱树。当然他们是经过政府招标而取得的资格,但是不排除有个别从业者违规作业的行为(西林桥段的沙场是笔者小学的一位同学的哥哥做包工头,同学正在那里看管工地)。
抽取河沙不是说全无是处,由于河床的提高,碰上趁机枯水期就得清理河床,抽沙机正好可承担使命,但是过度的开发,又物必极反。如今的年代,不比过去,由于地球气候的变暖,雨水逐年减少,似有恶化之前兆。君不见,在七八十年代,西林桥下常常水流湍急,漩涡翻滚,一看几乎让人晕眩。在兴中电排站,还有过渡的大木船(当时撑船的花名叫海鸡),一班大小朋友过渡去观源,下潭或水寨时常常跃跃欲试拿起竹篙学撑船),如今由于河床的升高,河道变窄,渡船没有了用武之地,倒让抽沙机占领阵地,历史是多么的富有戏剧性。
每次路过西林桥段的五华河,或沿着塔岗山片的河博(堤)直到下游的观源桥,泥河坝,看着河中央的“小山头”芒草疯长,狗儿觅食追逐,好不欢快。有些草坝种起了花生,木苜,除了狗尾巴草迎风飘扬点头,还有那充满乡村气息的清新味儿。
在华城境内,虽然有潭下河和乌陂河水的注入,却是成不了什么气候。潭下河本身已经干涸得奄奄一息,在学赖坝段(南方村)就水量不足(雨季汛期除外),河床真正成了坝,流经黄金村,黄埔村,高车头(高华),湖田,水心坝及黄塘岭后,仅剩一丁点的水量进入五华河,再加上黄塘岭还有个水坝,本身就吃不饱了。再说乌陂河,更是少得可怜。
难怪乎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湖大桥,新华西桥,西林大桥,连接梅河高速的观源桥桥墩基座,均有不同程度的祼露现象,看来以后某座大桥的加固工程在所难免了。
不管怎样,母亲河哺育了一方百姓,富饶了一片土地,从笔者所知道的沿河村落来看,依次是铁炉坝、洋丘坝、撩湖坝、水心坝、西林坝、泥河坝,如果加上学赖坝(支流潭下河的末端),都是曾经的鱼米之乡,肥沃丰收之地(现在由于众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多少有些荒废了)。因此母亲河再怎样简陋,再怎样贫瘠,再怎样沧桑,可是依然抹不去外出游子们对她的深深眷恋,深深怀念~~~
图文
明月照西湖9
版权归原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