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CNRCCNR客家天地,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吉辉,广东五华客家人,一位为抗日救国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他的名字清晰地记载在南京玄武区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并于年被国家民政部评定为抗日烈士。一说到抗日战争,大家想到的是什么?是生灵涂炭?战火硝烟?是保家卫国?浴血奋战?
这些形容词都是对的。但它们似乎也太大了。试想想,这些形容词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我们一般生活着,却真实地经历了妻离子散、真实地经历了血雨腥风、真实地投入枪林弹雨,明知道会失去生命,仍然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
这是怎样的一种理想与情怀?
精忠报国保卫武汉立下奇功
张吉辉,年出生于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读书期间数学成绩特别优秀,精于几何制图和计算。高中毕业后考入陈济棠主粤时的广东航空学校,是第四期学员,航校毕业后入伍陈济棠部空军,任少尉飞行员、中尉观测员。
年,张吉辉升职为上尉飞行员,后随大部队到南京投靠国民政府,原职编入国家空军,正式成为中国的首批空军飞行员。同年冬,赴笕桥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深造,学习轰炸和空战。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在杭州上空与日机作战,击败日空军劲旅木更浸航空队,因功晋升为空军少校,后任中队长。
年2月起,日军航空兵开始了对武汉的空中轰炸袭击,中日武汉大空战以及此后的武汉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10月1日,张吉辉在执行一次对日空战中不幸遭数十架敌机围攻,和队长周连如随座机一齐坠入江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其最小的儿子也才3岁,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噩耗传来,五华全县上下为之震惊。随之,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在其故居养贤楼举行,村小学全校放假2天,2个大教室挤满了全县各地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五华县国民政府携社会各界送来两块“抗日英雄”和“重于泰山”的牌匾,悬挂在中厅正门上方。“可怜战阵身先死,长子英雄泪满襟。”根张如榜(张吉辉的堂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依然潸然泪下,只字不忘当年追悼会上张吉辉的岳父廖静如写下的两句悼唁。
其实,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张吉辉还专程回家一次,到远近亲戚家一一拜访并道别,其家人感到非常好奇。张吉辉归队后,其家人获悉,蒋介石在决定全面抗战开始,就对所有海、陆、空三军团以上干部进行3个月的轮训,结业后给一个月的假期回家省亲以誓诀别。张吉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来的。此后,他收到的每封家书后面都有其家人效法岳母附书“精忠报国”字样。
烈士精神永存70多年后的今天,在养贤楼正屋大厅里,张吉辉头戴飞行帽的遗像照已经发黄褪色,还有一部分已经因风化破损或开裂,照片背面还清晰地记载着张吉辉牺牲的过程等事项。在中厅大门内则正上方,“抗日英雄”和“重于泰山”的两块匾额与张吉辉的遗照遥相呼应,纸张已经发黄。
据张吉辉的侄子张运猛回忆,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军人凡是到养贤楼的,都先在张吉辉遗像前脱帽敬礼。当日本军队进攻到揭西时,两块匾额曾被摘下来藏在里间楼棚上,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新挂回去。万幸的是日本人最终没有打过来,但“抗日英雄”这块匾额重新挂上去的时候因失手掉了下来,“抗日”两字被摔烂。如今看到的“抗日”两字是当地一名书法老师按照原字体临摹出来的,其他的字也进行了重新填写。
和“抗日英雄”以及“重于泰山”两块匾额一样,张吉辉的故居养贤楼,经过了90多年的风雨侵蚀后依然保留得较为完善,这跟张吉辉在抗战中作出的牺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竹坑村在民国时期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大村落,曾走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辅邦,被东征时期周恩来钦点为安流区的区长张荫群,以及一大批土财主,随之而建了建中楼、狮善楼、十善楼、缵善楼、宝善楼、养贤楼等30多座客家传统民居。养贤楼是张吉辉在部队服役期间,积攒下来的工资由其父亲在家一手承建起来的。
养贤楼座落于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竹坑小学旁,上五下五两杠横屋两层楼结构,墙基全部由花岗岩条石砌到1米多高,墙体由泥砖砌筑并粉刷石灰,门口一块多平方米的晒谷坪,一口半月形的风水池塘,正大门上方“养贤楼”楼碑经修缮后,显得格外清晰,左右横门横批“秀挹柱山”和“峰回螺嶂”两相对称,喻指大屋背靠东螺嶂(竹坑村的一座大山)面向天柱山,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具备较高的保护和观赏价值。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