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提线木偶戏于明初流行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五华提线木偶戏艺术独特,提线技艺灵活,表演奇特传神,出神入化;演唱曲调多样,主唱汉调,间唱客家山歌、采茶小调等;对白一般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表演技艺方面,创新和发展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被誉为“天下一绝”的木偶书法和舞蛇、舞狮、打花鼓、拉二胡、吹唢呐、耍扇、拔剑、舞双枪、翻筋斗、喷火、抽烟等,真正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五华提线木偶于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华提线木偶戏视频:
五华采茶戏五华采茶戏源自江西省赣州九龙山,至今有多年历史。最初称为“三脚戏”,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来经五华老艺人的传承、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为主表演风格的五华采茶戏,亦被誉为粤东采茶戏。五华采茶戏源于生活,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以纯正的客家话为语言标准,通俗易懂。五华采茶戏于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华采茶戏视频:
五华竹马舞竹马舞主要流传于五华县北部的新桥、岐岭、华城、双头、潭下等镇,至今有年以上历史。竹马舞表演道具除竹马外,还有舆车、幌伞、鲤鱼灯、鸡灯等。音乐曲谱为热烈奔放的汉族民间小调,配以元宵观灯为主要内容的歌词。演出场面宏大,角色众多,诙谐风趣。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竹马郎穿袍骑竹马,竹马娘摇扇坐舆车,丑婆手执罗帕张口笑,丑公弯腰手推车,侍女打幌伞,俏妹头顶六畜灯,俊男吹,全体演员载歌载舞,表演中不断变换队形,精彩场面令人过目难忘。五华竹马舞于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华竹马舞视频:
下坝迎灯每年元宵节,五华县河东镇下坝群众都要举行迎灯游行。下坝迎灯游行闹元宵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是下坝村民为纪念七世祖周瑄(仙)(-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而流传下来的民俗,它定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在水寨老圩(今为河东镇)擎灯游行,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元宵节举行迎灯游行,寓意是“花灯去了,又把花灯迎回来”,年年如此,象征财丁兴旺、如意吉祥,寄托了对新一年五谷丰登、红红旺旺的美好心愿。下坝迎灯于年被列入第六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华办古事五华民间素有“扮古事”的悠久传统,尤以五华的安流、棉洋、双华等地为盛。“扮古事”就是指参照古代人们为酬拜神灵祈福许愿、祈祷年年富贵有余、岁岁平安吉祥而举办的一种民间文娱活动。“扮古事”时,有关人员(古事妹)身着古装,装扮成传说中的神仙、英雄等人物,按照古代赛神的程序进行庆典活动。五华“扮古事”中的神灵大都是各乡寨人们认为可以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富贵并参拜的已经神化的人物。
图:张忠宏
五华文化编辑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