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湘山寺位于全州县城西北隅湘山下。唐至德元年(),为僧人释全真(湖南郴州人)所创建,初为净土院(净土宗为唐初创建的佛教宗派,该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为依据,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唐大和九年()至会昌五年(),武宗下诏捣毁佛殿,焚烧经书,在全国范围内大肆灭佛,净土院亦在此浩劫中被毁。大中元年()唐宣宗即位后,敕令复兴释教,寺庙才得已重建。北宋真宗(-)时敕改为景德寺(《湘山志》—“净土院,唐至德元载丙申夏四月寿佛初来,并建此院……宋真宗赐额景德寺。”景德为宋真宗年号,时间为“-年”),南宋绍兴五年(),宋高宗更额为报恩光孝禅寺。因该寺建在湘山下,故称之为“湘山寺”,又因全真法师被世人尊称为“无量寿佛”,俗称“寿佛寺”。
湘山寺自创建以来,其规模在历代更迭和兴衰交替中日渐扩大,至宋时最为鼎盛,寺院面积曾一度达到余平方米,有“兴唐显宋”之说及“楚南第一禅林”之誉称,寺内佛殿林立,从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此建有妙明塔、龙凤门、大雄宝殿、伽蓝殿、布金楼、真武楼、天王殿、红门楼、山门、天台院等建筑。出于对湘山寺的重视,在明洪武十一年()朝廷复设僧正司管理寺院。从明佥都御史(全州西门人)陈瑶《春日湘山登眺》诗中“古刹幽岭鸟不啼,芙蓉一枝俯丹梯。……莫愁登眺迷归路,萝月松阴送马蹄。”,还可看出寺院的规模宏大。
年8月,日寇第二次进犯广西,纵火焚烧了湘山寺,寺内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幸存妙明塔、真武楼、天王殿、红门楼、大雄宝殿,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后于撤离时再次烧毁了大雄宝殿,后来真武楼、天王殿、红门楼因战乱年代无人管理而倒毁。现寺庙遗址内遗存有妙明塔、洗钵岩泉、石雕群及摩崖石刻多幅。年湘山寺遗址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山建寺、寿世慈荫”的全真法师
全真法师,俗名周宗慧,湖南郴州资兴县(今兴宁县)程水乡天寿里周源山人,生于唐开元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亥时,自幼聪明过人,慧根极深。天宝二年(),他十六岁时,到郴州城西开元寺受戒出家为僧,因其与众不同,追求上乘佛缘,却又苦于寺内无大善知识指示,其年冬,便离开开元寺,前往杭州府余杭县径山拜道钦禅师参佛,深得道钦真传。天宝七年()冬,随道钦禅师奉诏赴京面圣讲经,受到玄宗皇帝的赞赏。传说,全真还善于星象卜术,见到安禄山后,知其日后必乱,便拜辞道钦禅师,欲另辟教化及安身之所,道钦见爱徒去意已决,不能强留,临别时赠言:“子缘在南荒,试溯湘游,逢源阐化”。全真谨遵其言,离京后径往湘南寻找佛缘地,经过一路饥餐渴饮、翻山越岭的艰辛跋涉,足迹踏遍了湘南地处,攀珍珠岭、黄花岭、紫云峰,越零陵、过灌阳,皆无如意福地,不免有些气馁,然想起道钦禅师临别赠言,师瞩定有因缘,方抖起十二分精神,沿湘江溯源而上继续寻找他的梦想……。
一日,来到长盈仓(全州城内地名),时值暮春天气,全真登上湘山笋布台,举目四顾时,不由心中大喜:只见湘山三面环山,前面左有钵盂山,右有圣禅岭,湘山居中耸立,湘江、灌江、罗江(万乡河)三水融汇,五华围绕、四形俱全,好个佛门净土福德地。于是,当即择定湘山为阐化(开创教化)场所,唐至德元年(),与邑人一道创建净土院,开堂讲经课徒,启迪智慧,饶益众生,因其佛识渊博,德布四方,而名望日增,远近慕名的斋僧、斋尼、信士前来从者甚众,香火日益兴旺。唐太和八年()冬,全真法师岁生日时,僧俗万众皆尊称其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接引佛”,他有两大得力助手,一是左胁侍观世音菩萨,二是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共同负责接引善男信女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十三个名号。即: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碍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明光佛。立下四十八大愿,要造就一个享受极乐的清静世界,接引众生去定居。声称西方过10万亿佛土,极乐世界里用黄金铺路,空中飘浮美丽的花朵,众生住在鲜花和绿水环绕的宫殿内,没有人间的艰辛和苦恼,人的寿命可以随着自己的意志延长,活上几千、几万、几亿年),被全真笑而拒绝了。
唐会昌五年(),武宗下诏捣毁寺庙,焚烧经书,大肆灭佛(全国共拆毁寺院余所,还俗僧民26万余人,释放寺院奴婢15万人,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50万以上。没收土地数十万顷,史称“会昌灭佛”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一次废佛运动。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五月,又命令长安、洛阳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天下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括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四万所。拆下来的寺院材料用来修缮政府廨驿,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铁像用来铸造农器铜像及钟、磬用来铸钱。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此数过大疑“顷”为“亩”之讹),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万以上。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在灭佛同时,大秦景教穆护、祆教僧皆□令还俗,寺亦撤毁。但当时地方藩镇割据,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如河北三镇就没有执行;有的地方执行命令不力。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复兴佛教;“会昌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地位的斗争的结果。),全真法师迫于形势避祸隐居宝鼎岭,另辟佛场,过着自耕自食、箪食瓢饮的生活,直到会昌六年()春,唐宣宗即位后,下诏复兴释教,在湘源僧尼信众的恭请下,全真重归湘山净土院。咸通八年()二月初八日辰时,享年岁高寿的全真终于圆寂,僧尼信士皆悲泪高呼全真为“无量寿佛”。民间尊称全真为“寿佛爷”自此始。乾符三年()二月二日,全真法师遗体被恭送入塔,该塔为后来宋高宗赐名的妙明塔。寺内原有“无量寿佛真身碑”。
全真法师一生为宣扬大乘佛教而殚精竭力、广结善缘,他不仅佛学渊博,而且为人仁慈、胸襟豁达,在佛教领域德名远播,功德无量,其劝化官宦仕人要“忠国勤民、泽贻子孙”的因果处世言论,深得封建皇帝及仕官的赞赏,尤其教化世人“从善”、“忠孝”、“公平”、“勤俭”的观念,受到民众的广泛崇尚。同时他还是一位好打抱不平的佛僧,其为邑民“化灾化难、惩恶扬善”的许多故事脍炙人口,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湘山寺的历史地位极其影响
湘山寺自唐以来,由于全真法师在大乘佛法上精深的造诣,在佛学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湘山寺也因此盛名远播,受到了佛教徒的推崇,也得到了皇室的首肯。在历史上,曾受到了自宋真宗至清圣祖康熙等6位皇帝的重视和褒奖,这在寺庙历史上,实属罕见,该寺也因此而名噪南北,吸引了许多信士慕名前来焚香礼拜。据史料记载,宋代曾有四位皇帝对全真法师进行了敕封,在清初,康熙皇帝对寺庙也进行了题封:
1、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初五日,宋徽宗游南岳来湘山礼塔,曰:“湘山名刹,寿佛之灵踪,朕常登览瞻礼。天垂紫盖,地涌锦茵。重以水怪作乱县城,则放光持锡驱遣,以奠安之。所请匪虚,其道堪尚,赐其寂照大师,赐宝钞田三十六石免税粮、岁为例”。
2、绍兴五年()七月初二日,宋高宗敕曰:“湖南全州湘山寂照大师入寂,历二百七十六年真身不坏,浮图增新,顶覆紫云,座生锦席。绍兴元年,又有鼓列神兵驱除孔寇(指孔彦周,先杀人为盗,被宋招安,后又投降金人)灵踪良山,妙德光明无量,初无生灭,变无去来,乃锡嘉称,用彰瑞象,可赐额‘妙明塔’,改‘净土院’为‘景德寺’更额‘报恩光孝禅寺’”。
3、绍兴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宋高宗敕曰:“法身久证,灵踪日彰,蠢兹小丑突犯其境,仗师指麾神符,披坚执锐,四出御之,是其威销匪茹,皆其慈盲群黎,应如佥议,加封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
4、庆元四年()八月初一日,宋宁宗敕曰:“化身普应,妙觉弘通,兹在湖、桂、湘、莞,所持以无水、火、盗贼、疫疠螟蜮之患,俾联得抒南顾之忧者,实叨师佑。美号图加,曷昭圣化,其如大常所议,加封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
5、绍定二年()八月初十日,宋理宗敕曰:“……。若兹湘山‘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真应一如,净慈广济,光明无量,神变无穷。溯始宝珠托孕凿昏辟智,迄于无色说法,而后涤患荡灾,福国利民,灵迹显著,普天蒙惠,万口一辞。宜用加崇,以彰圣化。庶几云阴,永庇嘉师。其加封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
6、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为湘山寺御笔题铭“寿世慈荫”,康熙五十四年(),广西巡抚陈元龙等往江南寻觅刻字能手照样放大“寿世慈荫”,镌刻于湘山上。这些都在清康熙五十五年()陈元龙的奏章中提及:“御书寿世慈荫四大字臣虔制匾额悬于湘山无量寿佛大殿远近士民奔走瞻仰者不绝于道咸称得近日月光华虽远尤逊从此边方受福万世义安……”。然奏章奏于康熙五十五年(),从时间上的差异可得知,陈元龙是先刻后奏了,康熙皇帝则在奏章中批阅“知道了”。
至此,全真法师福荫四方,而寺庙“云泉竹树之雅,楼阁亭台之胜,为湖南兰若甲。远逊之间,幽人、胜士、方袍、宿衲来游来止者,盖岁无虚日。”(明蒋冕《送僧正某归湘山序》)
以佛名命名的全州
“全州”,春秋时属楚地,公元前年,为零陵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零陵郡,在今县境东北部领10个县,其中洮阳、零陵两县均在今全州境内。隋开皇十年(),废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三县置湘源县。隋大业(公元-年)末改属永州,唐代沿袭。五代后晋天福四年(),楚文昭王马希范置全州时,以“湘源实师之道场,请于朝,升县为州”,并以“佛名名其州”,取全真法师“全”字,得全州之名自此始。以一僧人之法名之首置县名,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由此可见,法师盛名的深重影响。直至今日,县名仍为全州。
湘山寺庙会
湘山寺为“楚南第一禅林”,香火十分兴旺,凡是官府、民间人士来宝鼎(因唐武宗大肆灭佛,全真法师避难另辟的佛场)朝山,多在八、九月间为盛,称为“朝山会”,7月7日来湘山朝佛,称作“松花会”。尤其在腊月十二寿佛(全真法师)生日,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六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得道的这些佛日重节,香火更为兴旺,“游人似穿梭,信士如鱼贯”。直至今日,观音菩萨三个节日的保留,重现了历代人们在寺庙朝佛的盛况。
湘山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湘山寺自唐至今已经有一千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妙明塔、摩崖碑刻、洗钵岩泉、石雕群等这些历史文物,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妙明塔是我县仅存的唐代建筑,位于湘山寺内的飞来石旁,始建于唐咸通二年(),也是全真法师真身所在,根据《湘山志》记载:“妙明塔,即兠率宫,无量寿佛真身在锭铺地。”乾符三年()二月二日,圆寂后的全真法师的遗骸移存于塔内。塔原建为五层,宋元丰至元佑年间(—),改建为七层。宋绍兴五年(),宋高宗赐敕名“妙明塔”。塔高26.6米,为攒顶楼阁式砖木空心塔,七层七檐,平面呈八角形,塔顶置覆钵相轮铁刹。塔第一层北面辟券顶拱门进塔,塔内设石阶螺旋而上,塔身四周设有翘檐木围廊(围廊于年烧毁,年恢复)供登临眺望风景。台基为青石须弥座,下有地宫,典型的唐代佛塔做法。志中相传妙明塔放光现金字一联,“自性转法华方是真如超上乘,生机还太始肯留色相碍空门。”
妙明塔后的飞来石相传自广东罗浮山飞来,石下多为明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内容多为游寺观感及记事,具有历史和书法价值,在这些碑刻中,其中有安南国(今越南)朝贺使黄仲政于乾隆四十八年()来寺中游览和礼佛的留题碑,碑中题铭“咸通而后启云雷,日月乾坤自阖开,已解空门还太始,尚留卓石傍飞来……”,说明湘山寺的盛名当时已经远播到了南亚。而在这些碑刻中最为著名的是石刻石涛兰花,它刻于飞来石下的东侧,画幅为60×80厘米,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绘。石涛,法名原济,俗名朱若极,为明朝桂林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明朝灭亡后,于南明永历四年()八岁时避难于湘山寺为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清湘陈人、清湘遗人这些以全州古县名为别号的行为说明这位大画家与全州湘山寺不可分割的渊源,也体现了他对全州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而湘山上康熙皇帝的题铭,更为寺庙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康熙皇帝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丰功伟略的皇帝,同时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十分精深,在全国范围内有多处题铭,但在广西却仅此一例,非常珍贵。
石刻字体为楷体,字幅通长8.4米,高2.6米,字径×厘米,康熙篆体御玺“康熙御笔之宝”位于字幅中上方,来游寺者必登山瞻仰这幅石刻。湘山寺除以上的碑刻外,在《湘山志-湘山胜迹》中还记载有“观世音菩萨石刻(吴道子写)、慈明祖师像石刻、无量寿佛真身碑、明嘉靖间重修妙明塔碑、定南王重修湘山寺碑、金字华严经碑等,然而这些碑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为的损坏,现已经无存,但却说明了湘山寺辉煌的历史,其中金字华严经碑,为元至大(-年)间来自高丽(朝鲜)国王之手,更说明了湘山寺在佛教文化上与海外的交流,并且得到了皇室的推崇和信仰。现存的碑刻中还留有巡抚杨芳和明代正德(-)年间郡守顾璘等众多官宦和游客及信男信女的留题碑,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为北宋神宗熙宁三年()的游寺记事碑和南宋绍兴二十二年()的“湘山”碑刻。湘山寺碑刻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整个广西是少见的,它的碑刻之多,在明代首辅(相当于宰相)蒋冕的《送僧正某归湘山序》“湘山自有寺以来,更唐阅宋,上下数百年,世之名公、钜夫、骚人、墨客,过而游者,莫不徘徊而歌咏,崖鑱碑刻,其多不镂数。”中得到了更具体的叙述。
离寺门大约三四百米远的路旁的左侧有清代石雕群,是寺庙遗址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石雕。它完整的保存和精美的雕工在全国的古代石雕中也是不可多见的。石雕群完全依石势雕有二十多尊动物及一尊侧卧的护池僧,这些动物中有龙、狮子、仙鹤等吉祥动物,它们被雕刻得栩栩如生,而僧人则安睡一旁,像是在守护着它们。
湘山寺中原有多处泉水,有龙藏井,法严泉、朝天井、卓锡泉等,其中卓锡泉的碑刻还在飞来石下,《湘山志》说它是祖佛爷卓锡之处。现存的“洗钵岩泉”的沟渠建于清道光十二年(),该泉在湘山寺内西北角的树林下,泉水从林地下的沟渠依次流入青石砌成的三个水池中。水池旁遗留下了当年建筑物的地基,还有一张高1米,直径为1.7米的石圆桌,当年僧人在此用餐后,于泉中洗钵,故该泉被称之为“洗钵岩泉”。
湘山寺为全真法师的证道之所,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时期,在寺庙里修行的僧人无数,现遗址后的湘山上还有舍利塔。其中清代觉传和尚墓塔,位于湘山之麓,即湘山寺遗址西北面山脚下。觉传和尚,全州升乡人,湘山寺僧人,清嘉庆十四年()圆寂后,葬于此。墓曾被盗。道光六年(),其僧徒等人于碑前建此石塔。塔为三层,高4.6米。塔刹为二个五边形的和尚帽顶,下雕刻莲瓣纹。塔身六方,每方边长60厘米,每一方间用三根金竹棱隔开。每一层风檐自下至上依层缩小,风檐上均雕刻成瓦垄形,檐脊两端雕有卷草纹。塔座高45厘米,每方边长90厘米,整个石塔造型风格。
来源:全州宣传、全州微生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