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街谢氏宗祠始建于一九二九年,座落在临贺故城河西,距县衙二十多米。建祠负责人为贺街的谢伟勋,莲塘谢科发、谢其珍,公会谢季莲、谢立三和谢子城等六人。宗祠后倚瑞云峰,前绕临江水。座西南偏西,向东北偏东(申山寅向兼坤艮吉度分金)。宽14.2M,深25.4M,面积M2。上厅右墙外及后墙外是厨房,共63M2。总计M2。全部青砖到顶。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廷一批当权派实行“同光新政”,就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中国的建筑艺术,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贺街谢氏宗祠,就是“中西合璧”建筑工艺的体现。其前座为两层楼房,大门及左右两窗口上方有半圆形装饰。四柱直上祠顶,顶部三拱造型,饰以太阳及光芒四射图案;中间横向装饰线条及里面二楼阳台栏杆为花瓶式图案。既有罗马式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又具哥特式修长立柱之轻快向上的风格。而内部祠堂主体却又是中式格局。这在桂东地区的祠堂中是极少见的,也是贺街20多座祠堂建筑唯一的一座与众不同造型的祠堂。进入大门,经过一个小院子,就是完全中国庙堂式的宗祠主建筑。正门上书“宝树堂”三个大字,下有高而厚的石门槛。檐楣墙上一路彩墨丹青,皆为建祠时之原画。祠内为上下三结构,下厅左右两间仍然保留,上厅已敞开形成一大厅,放置神主牌位及神案、香炉等年初,贺街的谢锡仁写信给公会宗亲,后来转给了我(时任谢氏历史研究会会长)。信中说,贺街谢氏宗祠经历几十年风雨,现在桁条瓦角大都霉烂,再不修理,就有倒塌的危险。希望公会宗亲能带领发动全族集资重修宗祠。后来,贺街谢志生、桂岭谢锡振相约来到我家,再次详述重修宗祠的构想。不日,由谢科明开车,我与谢彰明、谢振通、谢崇渊五人到贺街宗祠了解情况:祠堂门口挂着村委会的招牌,祠堂蛛网四布,墙上到处是水锈;细观檩条,大都已经腐朽;神龛废置,祖牌荡然无存。当时即布置志生、锡振两人先与村委交涉。并于年12月25日在贺街永顺饭店召开谢氏历史研究会全体理事及各地各房代表大会。到会的77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修祠理事会,对宗祠进行抢修。以贺街宗亲为骨干,选举谢志生为会长,谢隆天、谢崇志为副会长,贺街谢锡仁、谢纪荣、谢宠松,还有莲塘、公会、沙田等地共三十二人为理事。此次重修,总共捐资十八万多元,由谢宠松监督施工。重修原则是,尽量保存原状。所以,主要是重换天面,将两廊与上厅左右的房间拆除,以扩大祭祀活动空间和神龛位置。宗祠重修从年冬动工,到年冬完工,于农历十二月十一日子时举行了祖牌升龛仪式。宗祠,是同血统的族人祭祀祖先的公共场所。一座宗祠,就是一部史书。它和宗谱一起,成为姓氏文化的两大柱石。它蕴藏着历史学、伦理学、人口学、民俗学、建筑学和地方史等丰富资料。在这里,试与大家一起,从贺街谢氏宗祠的布局,窥探有关宗庙法规和贺州谢氏族人的源流及分布简况。神龛祖牌的安放,是宗祠最为关键的一环。神龛的中间纵路为最尊贵的地位,此处安放哪一位祖先,决定了一座祠堂的归属。贺街谢氏宗祠神龛中间共放置三块祖牌。最上一块是“谢氏堂上历代高曾祖考神位”。妣它包括了得到姓之前和之后全部谢氏先祖。万一在小牌上有遗漏的也在这里补上了。中间第二块牌是张妣“一世祖封姓始祖南国诸候申伯公王夫人之神位”。高据载,谢氏应有两大派系。一为炎帝之后,姜姓;一为黄帝之后,从任姓派渊。从此牌可知,贺州谢姓乃炎帝之后,原姓姜。鼻祖申伯乃周宣王之母舅,佐周宣王平定猃狁有功而受封于汝南谢城。公元前年被楚文王所灭。之后,子孙便以国为姓。第三块牌是宋讳字妣“三十八世祖晋封宰相谢安公。在贺州(指原贺县)四万谢姓人当中,有三万多是谢安公所传。这次重修,由哪一位祖先“揽炉”这个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按原来的申伯74世祖“揽炉”,现在已经很难决定了。因为经过重修《谢氏宗谱》,各支派脉络都非常清楚。贺州谢氏各支派的74世祖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好几个。由那一位祖先“揽炉”,其它各派都有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以申伯38世祖谢安公揽炉的想法:一是谢安公是贺州绝大多数谢人的直系祖先,再就是谢安公创造了谢氏最辉煌的历史。神龛共分十一级,与神主牌的字数一样,符合“大王道”、“小王道”之法则。(大王道即“生老病死苦”诀。神牌、祖牌、墓碑中正文的字数,以此诀反复读之,最末一个字必须落在“生”字或“老”字上为吉。但要注意,侧写的“谥”、“讳”、“字”及横写的“XX世”均不算。并列写的“考、妣”两字作一字念。小王道即道路诀:“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此诀适用于字数多的如丧事之铭旌上。正文末字必须落在“道远通达遥还”等字上为吉。同样,侧写的谥、讳等字不算。)三大主牌两边,按上大下小、左昭右穆之法规,总共安放了近三百块祖牌,每块祖牌刻有1----14位祖先名讳,包括了贺州谢氏各地各支派的全部直系祖先。在神龛的左侧,专辟“谢氏历代为国捐躯烈士神位”。右侧专辟“谢氏历代无嗣宗亲列列神位”。至此,贺街谢氏宗祠所供奉的谢氏祖先可以说是昭穆不紊,毫无遗漏。四川、湖南、广东等地宗亲到来参观后都说,这是他们见到的一座布局最合理,祖牌最全面、昭穆最分明的总祠。二、派系及分布从神龛上可以看到,属公会镇的祖牌最多。粗略统计一下,贺州(原贺县范围)四万多谢姓族人,公会镇占了三万。公会谢姓,分为六大房。其中有五房为申伯七十四世逢春公之裔孙(本文世数,系以始祖申伯作一世排下)。其世系图如下:74世75世76世77世78世79世80世81世82世逢春--志道--千一郎--四八郎--大一郎(水生)--念三郎--永通----宗成-志德大二郎(火生)宗旺志惠大三郎(木生)宗荣志兴 大四郎(金生)宗信----静一大五郎(土生)静居宗富宗贵 在公会,81世宗成为大房,现有人口约人。宗旺为二房,现有人口多人。三房人。四房宗信公生两子,静一、静居。静一派有多人,静居派人。78世大五郎为五房,现有人口多人。廷道公派属老三房,现有人丁多人。昭平县凤凰乡山脚谢氏,为六房,现有人丁多人。现将各房迁徙分布情况简单介绍如下:大房宗成公派,居住于拱桥头、岭下榕树头一带。91世昌字辈与92世启字辈,于道光、咸丰年间由广东河婆谢洞迁来。昌驚公一脉发展最快,公生七子,在大房内称七大房,人丁占大房六成以上。二房宗旺公派,大部分为91世昌字辈迁来。如昌宜公,就是在道光26年()十一月由广东河婆谢洞迁来。二房人丁兴旺,分居于公会各地。如大井头、仕冲排、拱桥头、社山、水德、新寨、十八队、天一、大一、李堡等地。三房分居于新寨、田螺岗、东山、开助等地。申伯91世、92世由广东揭阳南山迁来。
四房宗信公生两子:静一、静居。静一派89世士月公,道光三年()携吴氏太及子殿良、殿柱、殿邦、殿超,由广东揭阳河婆步行一月余方到公会,定居于早禾洞。89世士旺公(字景翠)道光十四年()冬,携眷五人及亲属一行,由揭阳河婆高田寨到香港乘船沿江西上,定居于昭平县石笋莲塘。四子年长后,由石笋莲塘迁至公会岭下新田。至其孙辈,又分别迁居于石角塘、仕冲排与瑞昌坝角等处。静居派92世启恩公(字钦爵),世居揭阳河婆高田,先到公会相宅置产,后于道光十六年()携男、妇共38人,迁居于公会六村。长子基丰居大成村,次子基保居老石湾,三子基照居新石湾,四子基洪居六村寨。91世昌近公亦随同迁来。另有90世镇坤公从广东普宁县新寮迁来,居打铁寮一带。还有一批士、大、昌、启、基辈先祖先后迁公会,不一一细述。
五房大五郎派,为90世、91世、92世迁来。分居于岭下榕树头、扶笠、早禾洞等地。93世其高公由江西寻鸟县留车河乡迁来,居社山插排。
廷道公派,现分派于岭下坪、仕冲排、双洋及社公碑等地。大多是德字辈迁来。如世宽公由广东揭阳南山镇杨梅坪,于嘉庆乙丑年()正月初六携眷迁至公会大岩,次年逝世。在大岩住两年后即移居东山,最后迁至社公碑。
以上是公会谢姓的简单情况。从嘉庆十年()到道光(—)年间这三十多年时间,陆续从广东迁公会的谢人约有户,人左右。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谢人背井离乡?值得调查研究。
莲塘镇谢姓有人。其中,属74世孟春公派的有人,74世叠山公派人,逢春公派有人。孟春派申伯87世孔瑞公由广东迁莲塘。88世锦华公由江西迁莲塘仁冲。88世宏珍公派从92世排辈。孟春公派居仁冲有0多人,美仪人,新联人,广福多人,松山下多人。叠山公派90世承林公由江西赣州府迁富川桃麻岭,承梅公迁钟山县立头乡,承彬公后裔迁里松。92世志兰公于道光年间从立头迁莲塘井头寨,其弟志芳迁八步新寨。又有居杨屋排者约人。逢春公派89世瑶仪公由广东丰顺县采芝村迁莲塘新联。89世广隆公从广东五华县油田乡塘背对门山迁莲塘白花。现共有人左右。还有93世学鹏公由广东兴宁县石马圩迁莲塘美仪。亮贤、定清从兴宁县彭桥中堡、下堡迁莲塘美仪。建春公派88世锦万公住莲塘冲坪。尚有振兴公派,忠胜公派约多人居古栢。
沙田镇谢姓约有0人,居住于道石圩、桐子山、白马岭、西山脚、马京堂、三圳等地。有的上祖渊源至今未查明。道石的吉山公派属逢春公第二子志德公传下。桐子山和圩街有部分属逢春公第四子志兴公传下。91世达皇,达庆由广东兴宁县小峰迁道石桐子山。92世秀华、秀玉由广东兴宁小峰迁道石圩。住西山脚的有:92世树清、树焕两兄弟于道光甲申年()由广东河源县南湖坝迁芳林苏茅坪,又迁马岭、再迁马京堂、最后定居西山脚。还有恒宝、维宝兄弟亦迁西山脚。
91世秋云公,约在年从广东德庆迁贺县官潭圩(今信都镇北联村石塔寨)。
亚棠公携三子迁里松,长子社德居青凤村公口寨,次子社保迁广东怀集,三子社思住香藤冲。
钦祥公从广东迁黄田镇清面村。
仁义镇万民村东冲寨,以光宗、光静为一世祖,今已传至18世。其上祖暂没查清。
81世法崇公派属叠山公系,老家广东广宁县。92世光帝迁莲塘镇白花村,光天迁贺街。93世朝元居贺街,朝润居桂岭镇白泡,共有多人。
昭平县89世意清公派,明朝万历年间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昭平县庇江,配李氏,生三子:敬朝、敬华(后裔迁北陀镇)、敬美(少卒),已传17代数千人。
三、郡望与辈序
郡,是春秋末年至隋唐时所设的高级行政区,由中央直接领导,郡的下一级是县。各个姓都有自己的郡号,就是郡望,即是每郡的显贵世族,意思就是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郡号也有作堂号的。堂号的来源,或以先祖的住地,或先祖的事迹,或皇帝所赐,或宗族重要事迹,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贺州谢族所用郡望堂号有以下几种:
陈留郡谢姓始祖申伯,于周宣王时受封于河南谢邑。自7世祖昌后公迁居陈留后,子孙繁衍,人文蔚起,成为陈留郡的显贵世族,为当地所仰望的大姓之一。故此“陈留郡”就成了谢族的郡号,亦做堂名。各种姓氏专著,都写明谢姓“系承申伯,源自洛邑,望出陈留”。
宝树堂
这是谢姓用得最多、最出名的堂号。晋穆帝升平五年辛酉(年),御笔书。晋穆帝末年,帝召安见驾,令桓伊吹笛,伊抚筝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见有疑患。周旦佑文武,金滕功不利,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安泣下沾襟,帝有愧色。安退朝,圣驾亲临其室,安焚香恭迎。帝视堂前生枝瑞柏,
茂盛极彩,帝曰:“宝树也!”御书安宅为宝树堂,钤以御宝赐安。又一说:东晋时,谢安一门称贵,显赫当朝,极一时之盛。五更早朝,朝房前一大树,挂满谢氏之灯笼,灿烂夺目。一日,帝见而称之曰:“真宝树也!”其后谢族遂以宝树为堂名。东山第申伯36世衡公,在五胡乱华初期,从陈国阳夏迁于浙江绍兴始宁东山。衡公在东山所传之子孙几辈,在东晋及南朝这两百多年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戏,使谢姓发出了灿烂的光芒。特别是衡公之孙安公,更是名振朝野。谢安少时在司徒府任佐著作郎,不久辞官回家,隐居东山,屡请不仕。一些王公贵胄都说:东山卧起苍生福,东山不起苍生何。可见对安公所寄予的希望是多么大!对东山谢族的评价是如何之高!后东晋王朝内乱外扰,岌岌可危,安公才于晋穆帝升平庚申四年(年)出任,与一班谢氏兄弟子侄,粉碎桓温的篡位阴谋,击败前秦苻坚的吞晋野心。东山,养育了一代谢氏优秀子孙,可谓人杰地灵。既然谢氏有东山这一胜地,有“东山卧起苍生福”这一威望,凡是衡公传下之裔孙,当然会在府第上书“东山第”或“东山堂”之堂号,以增堂室之光辉了。江左堂此名与东山第来源相同。习惯上称长江南岸地区为江左。而南朝,则专称东晋为江左。东晋王朝能偏安江左百年,主要依靠王谢两大家族的鼎力扶持。淝水一战,震撼古今,使东晋王朝得以延续下去,也使得谢族声威显赫于江左。谢氏衣冠之盛甲于江左。故此,谢族有的以“江左堂”为名号,以示谢族为东晋高门,江左梁柱。乌衣第此名源自乌衣巷。巷址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离乌衣巷不远的秦淮河上建有一座浮桥—朱雀桥,是当时秦淮河上二十四桥中最大的一条桥,乌衣巷亦为当时南京最繁华而秀丽之宝地。东晋王朝,就建都在南京(当时名建康)。东晋宰相王导、谢安,就住在乌衣巷。当时谢氏有名的才子、诗人就有谢尚、谢道韫、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聪、谢庄、谢超宗等,乌衣巷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南史.卷十二.谢弘微传》记载:“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以族子灵运、瞻、晦、曜、弘微以文义赏会,常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诗所言‘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姓’者也。”乌衣巷,可以说是谢氏前进发展中的里程碑。为怀念祖德宗功,谢氏裔孙即以“乌衣第”做堂号,高悬大门之上,以示为书香门第,簪缨世族。南国楼 谢姓族人的门楼,有的书以“南国楼”字样。来源可以上溯到封姓始祖申伯。《诗经.大雅》中的崧高篇:“亹亹申伯,王瓒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大意是说,勤勉不倦的申伯,在谢邑一直发展帝王的事业,成为南国各诸侯的榜样。南国者,周之国都在洛邑,而谢邑,正是在洛邑之南,故曰南国也。所以,我谢氏族人,为有申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扬名南国的鼻祖而感到自豪,就在门楼上书以“南国楼”而示谢氏之声威。什么是辈序世诗?用某一固定文字表示同一辈人的辈份,用几个或几十个字排列,分别表示同一祖宗传下的各代人的辈份,这一特殊的组合文字,称为字辈。这一字辈,往往用四言、五言或七言写成诗句,念时琅琅上口,所以叫做辈序世诗。这是中国人的发明,无论何处相逢,不管是否相识,只要能对上世诗,就知道是同宗共族的亲人。说出自己的辈字,就能分辨出长幼。这不能不说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谢氏宗枝繁衍,人口众多,辈序世序有数百种,现谨选载贺州谢族所用的几种。1,文汝允士大昌启基业振崇庆世明嘉德赞君逢盛兆瑞庭远立应建勋这是公会镇逢春公派下宗成、宗旺、宗荣、宗信、大五郎等五房及广东潮阳县田心区华林乡、惠来县仙庵区桥观乡桥仔头村谢族所用辈世诗,文字辈为申伯86世。2,廷环仕云文世德其元清汉耀隆庆永荣华绍上宗兰秀名扬裕国家这是公会镇与昭平凤凰乡社公碑谢氏廷道公派所用辈世诗。按传统排,廷字辈为申伯83世。3,寿复念享松仕鼎景祯祥尊伯承宗志奕远定兴隆长春荣庆日辅国佐皇仁海上林天碧玉宇永为贤忠厚传家业云开显瑞麟这是贺州莲塘镇、钟山县望高镇、铁屎岭寿一公派世诗,寿字辈为申伯78世。4,寿复仲用廷谢天德遵登光锡元文兆其之日有荣应运昌明泰祖开宗若贤承恩芳华永玉树家声传这是贺州公会镇社山、苍梧县沙头镇、江西寻乌县留车乡倪田村寿七公派世诗。寿字辈为申伯78世。5,①孔仰大配恩科名伟俊贤荣华传宝树富贵永相连(87世孔瑞公派、88世锦华公派所用)②绍有其世广家国育英才书文明学达永远佐朝邦(88世宏珍公派用)这是贺县莲塘镇孟春公传下两派之世诗。孔字辈为申伯87世;绍字辈为申伯92世。6,文聪腾金以益仕庭尚德克朝天眷宠锡奕世荣昌式邦宗国宝树发祥这是莲塘镇白花村、桂岭镇白泡、贺街镇叠山公传下法崇公派辈诗。文字辈为申伯82世。7,孔子曰元亨利贞克全孝友实贤仁慈和伯仲家中玉世代箕裘永盛兴这是贺州莲塘镇新联村、广东丰顺县埔寨镇采芝村逢春公派世诗,孔字辈为申伯81世。8.庭云结章裕维国振家声祖德荣华有奕世保其昌这是贺县信都镇北联村石塔廷柏公派世诗。庭字辈为申伯90世。9,世德作求孝思维则绳其祖武惠于宗公这是钟山县羊头宗乾公派世诗10,国正隆忠孝家和庆吉祥承先绵世泽补治显龙光这是八步镇、平乐县源头国章公派世诗。国字辈为申伯90世。11,意敬君芝文天帝诗圣明祖德恩邦远家大朝庭庆兆长这是昭平县庇江、北陀镇意德公派世诗。意字辈为申伯89世。四、祠联赏析宗祠里的几副对联,也反映了谢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的历史。大门联:宗开洛邑祠镇临江正门联:南国家声远东山世泽长上厅园柱联:南国展宏图辅佐宣王崇封洛邑宠赐公候姓显名扬垂史册东山开骏业匡扶晋主大振朝纲荣膺宰相官高位极载书篇对联里说的是周宣王五年(公元前年)六月,卿士尹吉甫和申伯奉王命,领兵平定北方猃狁,申伯受封于谢城,后以谢为姓。谢城在京城洛邑的南方,是周之南国。就是《诗经.大雅》崧高篇里所说的“于邑于谢,南国是式”。故对联有“宗开洛邑”、“南国家声远”之句。“东山世泽长”、“荣膺宰相”说的是谢家在东晋时的一段历史。谢安是东晋时人,少有重名,时人都知其为将相之才,但朝廷屡请不出。直到四十多岁才出来任职。太元八年(年),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王朝。整个朝廷人心惶惶,自认必亡无疑。扭转这危如累卵局面的,正是谢安、谢石、谢玄、谢琰等谢氏兄弟子侄。当时,征讨大都督谢安仅以八万之众,对付苻坚的百万大军。特别是前锋都督谢玄,仅以其亲练的八千北府精兵,在淝水大破秦军,乘胜北进,为晋室收复了大量失地,使东晋朝廷得以偏安于江左。淝水一战,举世闻名,谢氏诸将领人人加官进爵,权倾朝野,谢氏进入最辉煌的历史时期。自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三百年间,任你改朝换代,谢氏一直执掌朝政,可以说是无谢不成朝。请看:东晋有谢鲲、谢尚、谢奕、谢石、谢安、谢琰、谢玄、谢混、谢朗、谢邈;南朝宋有谢晦、谢景仁、谢方明、谢瞻、谢弘微、谢灵运、谢庄;南齐有谢超宗、谢瀹、谢眺;南梁有谢胐、谢举、谢蔺、谢几卿、谢徵;南陈有谢哲、谢嘏、谢贞等。他们都是各朝的重臣,谢姓可以说是江左的不倒翁。在文坛上,谢氏也是人才辈出。如与陶渊明齐名的山水诗派奠基人谢灵运,力变玄言诗风的谢混,女诗人谢道韫,还有谢惠连、谢眺、谢庄等,都是名震江左的文人才子。上厅衬樑对联是:氏族出南阳由越州而赣州汀州潮州梧州炽炽衣冠一脉流传愈盛宗祠开贺邑自始祖迄远祖高祖曾祖显祖绵绵祀典千秋陟降攸临园柱对联:宝树发千枝枝繁叶茂蒂固根深郁郁葱葱遍布神州大地江左分万派派广渠宽源长系远翻翻滚滚同流四海五湖下厅对联:继往仰前徽运筹决策智胜秦军建立伟大功勋青史留名芳百世开来期后秀尚武崇文振兴祖国钻研尖端科技中华显姓耀千秋这三幅对联里讲了谢氏历代迁徙的历史。申伯之国为楚国并吞后,大部分后裔迁居到河南陈留郡及陈国阳夏,成为陈留、阳夏之望族。到了战国时期,约申伯十七世,有一支迁往四川涪陵。晋初,又有迁到陕西渭南、四川彭县等地的。三国蜀汉时,涪陵谢又分迁到云南永昌郡(今滕冲),东汉,又一支迁黔中。湖南新晃、邵阳,贵州玉屏,广西三江、临桂等地,都有此派谢人分支。申伯三十五世谢缵,世居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子谢衡为京官。时逢五胡乱华,晋室南迁,便从阳夏迁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东山(今浙江绍兴)。随后,裔孙分派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等地。到七十世光佐,由江西上绕迁福建连城田心。传至七十四世遇春、逢春、孟春于元代至正四年(年)迁居广东兴宁、潮州、揭西等地。宋代有季一公随狄青南征而留居宾阳,壶山公定居潮州,朴六公随文天祥勤王收复梅州而为梅州令。到清代,一批谢人西迁,就是上面所记的由广东揭阳迁贺州公会的一批谢氏祖先。神龛对联:祀祖宜诚思本溯源后裔春秋陈俎豆;奉宗必敬慎终追远云孙世代荐馨香。此联表达了谢氏裔孙饮水思源、奉宗敬祖的虔诚心情。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就是贺街谢氏宗祠冬祭之日。是日,贺州各地谢氏宗亲云集宗祠,杀猪宰羊,供上五晕五素,献读祭祖祝文,对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示奉宗报本之诚心。此日,亦是各地宗亲互相问候,畅谈家常,联络感情的最佳时节。谢氏自得到谢姓至今,以有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谢氏历代祖先为华夏之文明、民族的团结,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文化科技上,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相信,现今之谢族,必定能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华之腾飞作出更伟大的贡献。资料来源:谢炳荣宗长
编辑刊发:谢宝贤若有不妥,联系整改
“谢氏家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