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报道之走进革命老区双华镇

《重温红色印记》编前语

我县是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是一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从今晚起,我们将陆续推出《重温红色印记》系列专题报道,带您追寻红色足迹,共忆峥嵘岁月,汲取前进的力量。

五华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周丽容

重温红色印记铭记光辉历程。今天,我们《重温红色印记》摄制组来到革命老区双华镇。在这里,我们将通过走访一个个红色革命旧址,去聆听那些令人动容的革命故事,去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革命故事。

这里是双华镇通往棉洋镇的道路,十八弯的山路穿行在翠绿的大山里,险要的地势,让这里成为伏击军队的好地方,也让这本来寂寂无闻的地方在革命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

五华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周丽容

这里是双华黄径村大风岗。当年那场深深的影响着五华的革命历史的利塘径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广东革命政府开启第二次东征。10月30日,由五华农军当向导,在五华农运先驱古大存动员农民组织的侦察队、运输队协同下,东征军把军阀陈炯明部林虎主力和洪兆麟残部包围,伏击于嵩头利塘径、棉洋葵岭一带,经鏖战竟日,痛歼“救粤军”万余人,俘敌多人,缴获步枪余支、机枪10多挺、大炮6门。利塘径大捷是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五华撒播革命火种,唤醒农民革命意识,农民参与支援革命斗争的一次重要战役。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前方捷报中称:“乡民助战,有若一家,此役已将林虎主力击溃无存。”

战后,东征军为表彰五华农会的得力援助,奖给步枪支,子弹万余发,有力地壮大了农会的军事实力。此后,五华乃至粤东地区农民运动走向革命高潮。

五华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周丽容

说起双华竹山村,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板栗。“无栗不成家”是双华镇竹山村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当时双华镇的百姓不仅是种栗能手,还是英勇奋战的工农革命武装。

阻击国民党钱大钧部

建立工农红色政权

在竹山村,有个竹山阻击战纪念园,这里的时间长廊、旧战壕、纪念雕像无不见证了当年那段光荣的革命历史。

“竹山阻击战”是工农革命军在敌众我寡形势下取得的一次胜利。年,国民党钱大钧部会同一支地方反动武装共多人,向竹山村“进剿”,情况危急。

双华镇政府干部

李俊芸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呢,驻扎在我们竹山的(农民)自卫军就连忙赶到这里来调兵布防,伏击来犯之敌,这场战斗在我们竹山人民的支援下,也是大获全胜的,那这场战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这是一场农民武装对抗正规武装取得胜利的一场战斗,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此期间五华是处于一个被国民党疯狂洗劫的情况下,所以说这场战斗的胜利是大大鼓舞了当时低潮时期的一个革命士气,第三个特点就是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为什么说以少胜多呢,因为当时是驻扎在这里的(农民)自卫军是仅仅只有多名,而国民党反动派是多名的正规武装,所以说要取得战斗的胜利,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同时这也是一场以巧取胜的战斗,为什么说以巧取胜呢,因为当时驻扎在这里的一名叫陈宝权的自卫队员,在面对敌军来犯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就大声喊了一句援军到了,那另外一名自卫队员就故意问那你们有多少人呢,陈宝权就大声答了有两千多人,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敌人就吓破了胆,所以当时就沿着对面那条脚下的大都河一直沿河逃窜,逃窜到了对面那个山头,那我们的自卫队也是乘胜追击,最后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竹山阻击战”伏击来犯之敌,保全了革命火种。不仅如此,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双华竹山和矮畲两地设立兵工厂,召集30多名擅长枪械修造的工人成立兵工厂制造枪械,主要生产土枪、长矛、大刀等武器,产品全部送往各区、乡,壮大农民自卫军武装,有力地支援南昌起义军。后被敌人发觉后派兵前来围剿,后转移至冰塘村棣华楼、八乡山等地继续生产。年1月6日,五华县第七区(辖双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区苏维埃政府驻地曾临时设在竹山村。大革命失败后,这些参加竹山战斗的农民自卫军,跟随古大存走上八乡山,参与创建了东江地区著名的八乡山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竹山村有陈子文、陈笑眉、徐两双、陈伯宽、陈立洪、陈成圣、徐寿如等7人被评为革命烈士。年,竹山被省评为革命老区村。年,竹山村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红色村”。如今,竹山村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小山村,不断擦亮红色底色,挖掘丰富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竹山村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百年板栗品牌,努力打造“红色互动体验、绿色农旅休闲”的红色休闲旅游示范点,为革命老区注入发展新动力。

来源:五华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jq/1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