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放心了,养殖、销售都不用愁。”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土鲮鱼养殖户古子让高兴地说道。
来到优河村土鲮鱼养殖基地,只见清冽的山泉水,经管网从山林中引出,最后注入鱼塘。就在入水处,有大量的、约拇指般大的鱼苗从水中跃出,白色的鳞片在阳光照射下泛光,轻盈而灵动。
然而,在年之前,古子让面对自家的鱼塘,还很是发愁。古子让从事水产养殖多年。但苦于技术问题,他的鱼塘养殖产量非常低。就算是把鱼养大了,销路也是个难题。鱼儿在当地卖不出好价钱,外地的客户嫌养殖户出产的鱼儿不成规模、运输成本高,不愿意从大老远的地方来收购。因此,像古子让一样的养殖户们投入的资金往往都打了水漂,不仅没有盈利,反而亏本。
引进企业,解决技术、销售难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民增收致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准,为促进梅州市五华县产业进一步发展,广州番禺区驻镇帮扶工作队牵线搭桥,引进企业,解决当地养殖户面临的难题。
今年年初,作为专门负责帮扶的番禺区对口支援办牵线搭桥,与从五华县梅林镇福新村走出去的优秀企业家李素偌达成共识。邀请他返乡开展养殖业,闯出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
李素偌先生投资成立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悯农公司)设在五华县梅林镇福新村,该公司落成以后,积极与当地政府、番禺区驻五华县对口帮扶工作队对接,寻找合作伙伴。
经介绍,悯农公司与优河村的养殖户古子让对接上了。经过协商,公司与古子让合作,向他提供鱼苗、饲料、动保、设备(有偿提供),在养殖方面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增加养殖数量,提高养殖质量,避免出现减产、鱼苗死亡等现象的发生;并与古子让签订购销合同,解决养殖户销售不畅的问题“产值有多少,我们就收购多少。”悯农公司负责人季涛说。
此外,悯农公司还与种苗、食品加工公司展开合作。引进罗氏沼虾、桂花鱼、鲮鱼的养殖技术以及优质水稻种植技术,对全产业链的产品进行研发,通过规范化管理、科技化控制、市场化营销,建设健康有机农业生态产业园,增加农户、养殖户的收益。
看到养殖户古子让与悯农公司合作闯出了一条新路,梅林镇的另外四名养殖户闻迅而来,纷纷与悯农公司商谈淡水鱼养殖事宜。
下一步,该公司计划收购现有鱼塘、改造废旧鱼塘、开发荒废山塘等方式扩大鲮鱼精养基地规模,通过实际养成,让农户看到真实的收益数据。以此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养殖户主动参与进来。
统筹山、水、林、田,打造稻虾共作示范基地
在五华县,当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即山地面积占百分之八十,水域面积占百分之十,水田占百分之十。田地少,山地多,是困绕当地发展的重大因素。
这几天,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国俊主动与悯农公司的负责人季涛取得联系,双方约定好时间来到尖山村,实地考察该村的土地现状。
今年三四月份,悯农公司租用了福新村李巽安约10亩水田,在该水田种植水稻,同时养殖了罗氏沼虾。该水田位于一个山脚下,天然的山泉水自山上倾斜而下,为稻虾共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悯农公司负责人季涛说,
稻虾共作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引领,增加山区土地的有效利用,既保证粮食生产,又通过增加水产养殖品种,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有效利用山区山坑水体及荒废坑田,为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寻找乡村振兴产业出路。
地势起伏,高低不平是福新村的特点,尖山村地形与福新村类似。年1月,尖山村“两委”换届,黄国俊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当他看到山脚下有一片荒废的亩良田,心里很是着急。看到福新村的稻虾共作基地运转良好后,黄国俊坐不住了。目前,他正准备与山脚下的农户一个个取得联系,说服他们流转土地,让悯农公司对土地进行集约管理,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稻虾共作田
“对稻虾共作,我非常有信心。”这位土生土长,年方34岁的村“两委”一把手坚定地说。在福新村,他看到了一片盛景:稻虾共作,养殖罗氏沼虾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可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水稻无需使用化肥;水稻净化了水质又可为虾脱壳时提供避难所,防止软壳状态被其他虾啃食掉。同时,稻虾共作没有改变田地种植庄稼的性质,避免荒地的产生。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让他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改造前的荒地
改造后的稻虾共作基地
相扶携手共进,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当前,悯农公司已经构建起完善的水产养殖产业链。公司拥有专业的团队,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解决五华县水产养殖面临的养殖技术落后、养殖品种经济价值不高、缺乏科技智能的新技术、新设备、养成品销路不畅等几大问题。今年6月投产的罗氏沼虾现长了6倍多,已经可以出售;投放的土鲮鱼苗现已长了3倍,长势喜人。
目前,悯农公司正在与五华县农业局鱼苗场商谈,计划利用鱼苗场的原有设备设施,开展鱼苗、虾苗的孵化及标粗,以供应全县水产养殖所需的种苗。同时,公司计划在鱼苗场建立农业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将鱼苗场打造成为集水产研究、观摩、垂钓、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供游客旅游、参观学习,进一步推动五华县特色渔业健康发展。
鱼苗场规划图
悯农公司率先在五华县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产业帮扶的新路,这是番禺区对口支援办落实上级关于“万企兴万村”的一个有效举措。番禺区对口支援办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引导企业家投身于乡村振兴,为企业发掘农业潜力、深耕农村市场,拓展合作空间、促进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和方便,并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初步打造了一个乡村振兴和“万企兴万村”的示范样板,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面乡村振兴。
来源:南方农村报南方+
记者:唐瑞谦通讯员:覃相貌
校对:胡普甜
编辑:梁健欣
审核:张艳英
复核:胡璐斯
签发:陈海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