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当我们在睡眠状态中都会做梦,那梦与我们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
梦里有很多秘密,无论做着同样的梦、美好的梦或是不好的梦,在每一个梦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NO.1
“白日梦”
青少年时期,人们可能在清醒状态下出现一种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叫“白日梦,也称“遐思”。心理学上认为做“白日梦”是一种有效的松弛心理神经的方法,这种大脑活动对免疫系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白日梦”对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生理机制尚未明了,但可以确定的是“白日梦”能让左侧大脑休息片刻,加强右脑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放松。
NO.2
“日思夜梦”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是有意义的,梦的材料和来源是最近几天的事情,最近几天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候会成为做梦的素材,例如同学们在考试前夕内心很焦虑,就会梦到自己在考场奋笔疾书等情境,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心理学家Hartmann用当代梦论(ContemporaryTheoryofDreaming)来解释这个现象,他认为人们平时内心的情绪是怎样的,晚上做梦的时候就会产生怎样的梦境意象,而且情绪越强烈,梦境中的体验也会更加强烈。
NO.3
“好”梦
人们在倍感焦虑和压力的时候,卧室里会装满痛苦,于是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噩梦就被挤了出来,这些噩梦常常让人心悸不已,充斥着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是它们也不是毫无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做噩梦时,除了情绪体验,这些可怕的梦境意象能够帮助人们消除令人不适的回忆。人们在回顾往昔时,常常会美化记忆,也许是因为在一个个深夜里,我们的记忆被梦修改,它希望你积极,想让你向上。
噩梦在反映当前或深埋的情感的同时,也在清理着人们的负面情绪。但是频繁的噩梦会让人们睡眠困难、抑郁,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发展出了一些专门应对创伤后噩梦的认知行为疗法,例如意象训练疗法以及暴露、放松和重构疗法,但是这些方法尚未被研究证实有效。在不严重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些自助疗法,例如倾诉、转移注意力,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等方法,来减少做噩梦的频率,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NO.4
好梦
科学家做了一个残忍的实验,不让人做梦,在实验中一旦发现人们出现梦境的脑电波就将其叫醒,最后这些参与者苦不堪言,不仅身体出现异常,也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等。这就是说,人需要梦。
有研究表明,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到损害和有病的一种征兆。最近的科研成果表明,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如果长期无梦睡眠,那反而是值得人们警惕的现象了。
梦是我们想像自己的方式。从小到大,在无数次的梦境里,我们曾经是一切有可能和不可能的自己。如此说来,人们会做梦真是太好了,祝同学们有个好梦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