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自清代时期起,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20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如林华堂、新华堂、应华堂、英华堂、彩华香、俱乐园、江东剧社等,以“林华堂”最为出色,形成了本县南片以安流、梅林、棉洋、周江、龙村、华阳为中心,中片以水寨、河东、横陂为中心,北片以转水、岐岭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常年活跃于兴梅、潮汕和东江一带,其表演艺术和戏班数量居粤东之首。其中,“林华堂”在年应华侨邀请,由著名演员李寿添领衔,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演出三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于年12月由广东省文教厅批准并拨给专款,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是广东省成立最早的专业剧团之一。剧团将剧目、木偶制作、表演艺术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首次排练了现代剧《小二黑结婚》《有了土地多生产》等剧目,随即赶赴本县农村配合宣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宣传效果颇大。
年11月上调广州演出,在中共华南分局领导叶剑英、古大存的关心支持下,前往广东省属机关、大学和戏院演出。年1月,五华县木偶剧团由中共华南分局批准编入华南垦殖局文工团,为广西、海南、浙江地区的垦殖工人、边防战士、苏联专家等演出,为期一年。年,汕头地区批准为国营五华县木偶汉剧团。从年至年安排每年在广州文化公园值班演出。年和年先后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年至年期间,参加全国巡视演出统一安排,先后赴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省区30多个县市进行艺术交流演出,从而扩大了在国内的影响。
“文革”期间,剧团受到冲击被迫解散。年,叶剑英元帅来梅州视察,亲自询问了五华提线木偶戏情况,在他的关怀下,五华提线木偶剧团于年1月重新复办,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年1月应泰国华侨邀请,经中央文化部批准,以广东客家木偶剧团名义赴泰国演出一个月,深受赞誉,恢复了五华提线木偶戏与海外的艺术交流与海外客籍人士的联系。
近年来,剧团负责人李新贤创新的人偶同演“木偶书法”,被称为“天下一绝”。剧团负责人李新贤和剧团演员多次被省文化厅选派和应邀赴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演,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
年5月,“五华提线木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年8月,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广东省九个稀有剧种”之一;年6月,经中央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8月经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五华县木偶剧团转制为公益一类性质的事业单位——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专门从事提线木偶艺术传承、保护、研究和展演工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提线木偶戏”省级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