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下镇(tanxiazhen)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因境内潭下河河道弯曲,形成许多河湾潭角且潭深而称潭下。
地理位置潭下镇位于五华县西部,距县城35千米。东邻转水、横陂镇,西界长布镇、龙川县,南连长布、周江镇,北接岐岭、华城镇。镇府设南华村圩镇滨江大道旁。电话区号,邮政编码。
政区沿革宋元明清时潭下设厢、约,民国时先后称第三区、第一区。年改为潭下区,年撤销区改设潭下乡,年改为潭下公社。年潭下公社分出锡坪公社,年11月与锡坪公社合并设潭下区。年11月改设潭下镇。
政区划分年末,辖汶水、杞水、上围、南华、文里、百安、光华、大玉、福灵、中村、新田、金石、柏洋、模石、布坪、竹梅、锡坪、乐道、龙田、品畲20个行政村和潭下1个居委(社区)。
人口面积年末,辖区常住人口5.65万人。全镇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1.1万亩,耕地面积2.25万亩,其中水田2.05万亩。
自然条件
潭下镇山地盆地带,以山地和丘陵地居多。无霜期天左右,年均气温19.6℃,年均降雨量.2毫米,一年三熟,四季宜耕。有林地29万亩,活木蓄积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是五华县用材林基地之一,以杉、松、杂木居多。镇内主要农作物有稻、薯、豆、席草,素有“五华粮仓”之美誉。主要河流有:潭下河、汶水河、柏洋河、锡坪河等均属韩江流域琴江水系,水力资源颇丰,开发潜力大。矿物资源种类多,钨、钼、锡矿质量均达国家一级一类标准,煤、石灰石分布在镇西北部,储量大,品位高,其中无烟煤储量万吨。
经济概况
农业改革开放后,先后办起布坪村坪山坳果茶基地,金石村寨肚里和水潭线上围至百安果合柿基地和油茶基地,中村、南华、文里、大玉等村水产养殖基地。近年来,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在全镇建立起烤烟生产、山地养殖、畜牧品改、火龙果生产等多类型的专业村,逐步形成镇有龙头、村有基地、户有项目的调农新格局。先后引进广东新大地生物有限公司等4个实业公司分别在百安、文里、布坪、金石、新田、南华、锡坪等村兴办油茶基地5个,种植面积00多亩;在汶水、锡坪、上围、百安等村兴办多亩的火龙果生产基地。
工业改革开放后,潭下镇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和矿物资源优势,兴办石灰石矿、水电站和水泥厂,发展红砖、草席、木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经济发展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98亿元,对比上年增长6%;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元,对比上年增加元;实现镇级财政总收入.2万元,对比上年增长2%。
社会发展
文化近年来,潭下镇加强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建设,还设有文化广场、广播站,有线电视台,有电影队、文艺表演队等文娱队伍,建有敬老院,文化娱乐设施等。
教育潭下镇有中学1所,小学26所,初中普及率为%。
卫生潭下卫生院年建起门诊大楼,年建成医技大楼,医疗站遍及每个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社会福利事业日趋完善。
基础设施
近年来,潭下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大幅度提升。全镇21个村(居)村道全部实现道路硬底化,里程总长多公里,其中省道华(城)中(坝)线21公里;县道潭(下)青(溪)线8.3公里。各村均用上了自来水。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村,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各村均实现了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设施日趋完善。
名胜旅游
名胜古迹潭下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有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杞水村高寨岽山顶、占地平方米的关帝庙。还有五华县农军指挥部旧址、潭江烈士陵园、武状元李威光先祖墓(李尧用夫妇墓)等三处县级古文物和新田下孔屋一处古民居。
传统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手工技艺--潭下水草席。潭下水草席生产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文里村。据传十九世纪初,文里村陈姓人从外地传入此生产技艺。由于该产品具有较高的工艺、经济价值,因而得于代代传承,在鼎盛时期,基本上达到“家家种水草,户户有席床”,因此潭下享有“草席之乡”美誉。
城镇建设
潭下圩镇建设按照“规划先行、规划是法”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规划修编圩镇整体布局,使圩镇的规划、建设、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圩镇规划区总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圩镇建起农民街、环城街、农贸综合市场、滨江大道和门店、商铺间,并实现街道绿化、亮化和净化。镇政府等机关单位办公址均在规划区内。是全镇人民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编辑:李俊鹏
来源:五华地情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