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五华县 >> 五华景区 >> 畅享遂川

畅享遂川

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最重要的支系之一。遂川县是客家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客家人对遂川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近百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除以上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每逢朝代更易和战乱,遂川(古称龙泉)都有一次较为明显的“北民”迁徙而来,使县内人口大增。清同治《龙泉县志》载:“宋淳熙十六年()民户户,男丁(16岁以上)人。其中主户(土著人)户,男丁人;客户户,男丁人。”年前,客家户数和男丁人口在全县的比例分别达53%、43%。

遂川县地处湘赣边区,森林茂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处偏僻。明末清初,粤、闽两地因过量客家南迁、资源开发“殆尽”,以及日本武士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侵扰掠夺,导致大批客家从闽粤由南往北“回迁”现象。

《吉安地区志》载:“明末清初,闽粤湘等省有更多的客家人为避战乱和自然灾害,辗转迁徙来吉安山区,垦种谋生,搭棚而居,俗称‘棚户’。遂川是福建、广东客籍人迁入最多的一个县。清顺治时,遂川已有闽广流寓之人;乾隆时,遂川出现‘丁口半出流寓’的景象,该县的人口有一半以上是外籍人。”

年,遂川县钟氏家族编修的《钟氏族谱》载:“我壁公于元朝顺帝时(年前后),由福建长汀徙广东长乐(今五华县)铁炉坝为一世祖。历元、明、清三朝传十三世。明崇祯十二年()敏公诞生。是时,明朝国运将终,干戈四起,敏公于险阻艰难,无不备尝。迨清大祖定鼎以后,敏公知粤东有人满为患,于是偕温祖妣携家眷,挈儿孙由粤迁赣,卜居龙泉(今遂川)宝洞(西溪),遂为开基之祖。由广东长乐迁遂川迄今已三百余载,传十三世,裔孙数千众,分居遂川黄坑、西溪、大汾、堆前和南昌、萍乡及湖南江华等地。”

年,遂川县古氏家族编修的《古氏族谱》载:“吾祖兄弟三人初居广东长乐邑,大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迁江西龙泉之鹿洞(大汾),迄今已有三百余年。”该谱还载:“与古氏迁来龙泉的先后还有张、钟、李、彭、曹、何等大小30多个姓氏,人口逾数千,遍及该县西部山区。”

“丁口半出流寓”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史学者的







































白癫疯医院
白殿疯怎么医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jq/5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