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五华区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力量,第一时间迅速响应,果断采取建立应对疫情指挥保障体系、分区分级分类网格化防控等一系列措施,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社区干部、医务工作者全面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全体人员闻令而动、担当作为、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确保全区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同时派出4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了五华力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五华区制定兑现优惠扶持政策,及时兑现第一批万元扶持资金,惠及企业户,帮助企业争取金融贷款万元,全力组织各行业各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全区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和区块链新联盟落户五华,阿里巴巴、趣链科技、圣加南等24家区块链企业首批入驻,多个项目、企业在五华落地,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领域行业保障充分,为五华区在疫情后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欣欣向荣的西北新城。
昆明的“眼睛”——翠湖。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过去一年,五华区致力于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提档加速工业转型、打造特色都市农业,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五华区也首次跻身中国城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50强,位列云南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榜首,并在全省首批通过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连续三年在全省科技进步排行榜中位列首位。
数据显示,五华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8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增长7.7%和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0.2:40.3:59.5。
通过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和楼宇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五华区保有税收亿元楼宇16幢,邦克大厦成为全市首家税收20亿元楼宇。东方首座商务中心“金融特色楼宇”初具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5户总部企业落户,保有总部企业58户。五华科技园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厂口产业园区、石盆寺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昆明老街、南强街都市夜经济蓬勃发展。
为增加民营经济活力,五华区有针对性出台了56条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优先支持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优先支持有实力企业参与夜间经济打造,优先支持有条件企业参与调结构战略性转移项目,以苏宁易购、之江置业、地利集团等民营企业引领重点领域发展。年,五华区新增民营企业户,全区民营企业达到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88亿元,增长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4%。
在项目建设方面,五华区全面落实项目会办机制,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投入项目前期经费.84万元,新增30个亿元以上投资储备项目,融创12号地块等58个在建项目有序推进,中天北城等33个项目实现开工,澳大利亚林奇集团花卉种植基地项目一期投入运营,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生态产业稳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呈现。凯普“鲜为”绿色蔬菜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菜”,“云澳达”坚果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果”。
立足新旧动能转换,五华区坚持“筑巢引凤”招商、“腾笼换鸟”招商、场景构建招商、搭建平台招商,引入威高集团、远大集团2户中国强企业,融通集团地产、酒店、农业开发三大板块区域总部落地,云南省电力配售公司正式落户,军产盘活取得新进展。与云南能投集团、云南水投集团、云南交投集团和昆明安保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上下游关联企业聚集。引进市外内资.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万美元。
三大攻坚强势推进发展活力更加充沛年,五华区持续推进脱贫攻坚、风险防控、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开展产业扶贫、住房扶贫、子女入学扶贫,完成户低收入户危房改造,户低收入户实现有序退出。继续开展与禄劝县乡镇结对帮扶工作,安排万元扶持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个,精准帮扶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
五华区公布了项“最多跑一次”清单,首期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红黑榜”位列主城第一,历次评价名列前茅。在全市率先运行“一窗通”服务平台,19个部门个事项实现统一受理、统一发证。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累计实现税收减免10.11亿元、降费3.77亿元,改革亮点不断呈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五华区认真做好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建立城市网格化空气监测系统,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空气优良率达98%以上。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在全市率先实施“双层河道”建设。长虫山、石盆寺等防洪滞蓄工程投入使用,实现山洪下泄可控和清水入滇。
通过实行政府债务全口径动态监控,五华区加强了债务偿还计划管理,持续深化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有序推进类金融企业良性退出市场。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五华区政府工作部门优化调整成26个,并主动承接高新区社会事务,项社会事务实现属地管理。
在科技创新方面,随着西南联大文创产业园孵化基地落地,五华区国家级孵化器达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6家,孵化面积超7万平方米。先后与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信息产业规模达45.27亿元,“双创”步伐持续加快。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大幅提升通过不断强化规划引领,五华区持续完善辖区基础设施。五华号路等6条道路建设完成,昆武高速入城段地面层竣工通车,昆楚、昆倘高速及滇中引水工程征地拆迁稳步推进,轨道1号线西北延长线、4号线、5号线完成拆迁面积2.7万平方米,6个站点场地实现移交。西昌路、人民路等4座人行天桥投入使用,新增停车泊位个。推进5G商用试点建设,5G基站达余个。西翥引调水工程实现贯通,西翥自来水厂对西北片区全面供水,厂口片区高效节水项目一期投入试运行。
高品质抓好“三旧”改造,激活潘家湾小新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岗头村、龙院上峰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推进。探索旧厂存量土地自主开发,昆钢团山地块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自主开发的旧厂项目。投入资金万元完成菱角塘小区东区等8个老旧小区微改造。
今年,翠湖·讲武堂获批为国家4A级景区,卢汉公馆、翠湖南路65号院等翠湖博物馆群对公众开放,胜利堂周边整治提升工程启动。通过率先推行“吹哨报到”机制,五华区做实“1+7+X”网格工作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合考核位列全市第一。拆除违法违规建筑万平方米,30条道路整治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人民路、东风路恢复提升工程完工。新增城市绿地18公顷,新建3座、改造12座公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60%,五华垃圾焚烧发电厂异地重建项目投入运行。
年,五华区还安排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打造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厕8座、户厕座。建成污水处理设施4座,行政村污水设施覆盖率达91%。实施“五采区”植被修复,修复面积.1亩。燃气下乡实现突破,桃园、东村、新民社区点供式LNG气化站实现通气点火,惠及户居民用户。
过去一年,五华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1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万人,参保率达96%以上。创新公租房分配管理办法,分配公租房2套。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8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6万元。新建民办养老机构2个,新增床位张,千名老人床位数达14张,新闻里社区建成全省首家社区型专业长期照护养老机构。
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武成小学等13个校点C级不安全校舍拆除重建工程完工,昆三十中等校安工程项目投入使用。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引进名校2所、名师5名、名校长1名。建成全市首家公办农村寄宿制迤六幼儿园,城区小学“三点半”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长城中学布局西北新城,昆二中领办华山中学,昆十四中晋升为省一级一等高完中。
在社会治理方面,五华区加压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开展“零容忍”严打整治,积极推进“双中心”建设,实施10项“社区+”行动,完成社会工作者职业首次登记。深入推进“七五”普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强化。
成绩的获得,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五华区不断强化政治引领、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完成了公开承诺事项和查摆问题的整改落实。
奋力谱写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发展新篇章新挑战带来新发展,新常态孕育新机遇。在年接下来的时间里,五华区还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打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在“一圈层”,五华区将依托主城核心区位优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在推进高端商务、现代金融、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同时,促进旅游、教育、医疗、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推动南屏步行街申报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打造智慧商圈,积极发展“宅经济”,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复苏。加快培育大观商业城、文明街等夜间消费商圈,打造昆明夜间经济新地标。盘活和改造提升一批老旧楼宇,完善楼宇周边配套,盘活闲置及低效利用的省产、军产、校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电子竞技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产城学”融合,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西南联大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落地,着力打造高校立体科技产业园,利用高校院所周边街巷空间打造“学府创新创业走廊”。
在“二圈层”,五华区以西北新城开发为重点,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打造现代商业、大健康、区块链、人工智能四大产业中心。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为契机,推进医疗康养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心血管病产业集群和康养产业基地。依托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力争引入家区块链企业。以中铁云时代商务楼宇为载体,推进科大讯飞南亚东南亚总部、面向南亚东南亚小语种智能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等项目落地。推动万科城、宜家家居等项目建设再提速,确保首创奥莱等项目年内竣工。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户、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亿元。
在“三圈层”,五华区将以西翥片区开发为抓手,加快石盆寺产业园开发建设,确保园区与西北绕城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力争总部企业尽快落地,打造新型工业化总部集群。完成厂口产业园亩土地出让,加快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及定制化厂房建设,通过“筑巢引凤”提档升级,推动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项目落地。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确保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
为了给3个圈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五华区将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招商,着力引进“独角兽”企业,采取场景塑造、龙头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新兴产业,激活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作用,深化与“国字头”行业协会合作,用好资源,精准招商。在国内外招商热点区域设立招商代理,实现高效招商。在前期招商洽谈基础上,力争新华保险、浙商银行、财通证券等企业注册落地五华有实质性进展。确保引进市外内资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五华区将大力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全面推进“”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下沉街道、社区,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全面推广政务服务联络官制度,着力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招商。全年安排重大项目个,年度计划投资亿元以上,储备项目转化率达到50%以上。推动融创三期等33个续建项目加快建设,确保璀璨星城10号地块等亿元以上项目如期开工。
五华区提出,年将举全区之力打造“靓丽五华”,加快实施“8个专项行动”,启动五华号路等12条道路新建工程,完成30条道路整治提升,完成金川路北延线等7条道路建设,新建西三环、昆医附二院等3座人行天桥,新增个5G基站,全面推行“刷脸就行”工程。
今年之内,五华区力争实现30万平方米回迁房主体工程完工,完成47个老旧小区不少于9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深入实施胜利堂周边整治,提速观翠广场、翠湖春晓等项目建设,开展黄公东街等历史街巷整治工程,打造翠湖博物馆群,实现王九龄旧居、袁嘉谷旧居对外开放。
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一直是五华区的特色之一。五华区也将更加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完成6个街道、37个社区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持续打造五华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昆明海鸥文化节”“蓝花楹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影响力。高标准推进马家大院、莲花池等庭院剧场群建设,吸引省内外名家、名团、名剧首演首秀。持续推进金鼎山片区老旧厂房功能转型,打造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新平台,培育新增8家文产企业。大力推广使用“一部手机游云南”,不断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五华区在细化“1+1+3+N”网格化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同时,持续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大力开展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低收入人群、困难群众和城乡低保家庭等救助保障力度,持续推进集贸市场提升改造,满足群众“菜篮子”需求。
面对新挑战,五华区将在年继续抓实10件惠民实事,从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西北新城基础设施、市容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围绕群众的期盼关切,着力破解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新时代赋予的是光荣使命,美好未来需要共同奋斗。五华区将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智慧和力量,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提质增效,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在推动五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体现五华人的使命和担当。
来源:昆明日报(记者王恩国通讯员杨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