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当艺术与民俗相遇,美得

梅州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客家古邑,它向世界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它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把客家文化传播四海的出发地之一。

客家花鼓

在客家人聚集之地,落地花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梅州市平远县的一项民间传统曲艺,无论在客家文化还是民俗学,都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年的时候,"落地花鼓"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落地花鼓的保护与传承的第一步,就是深入了解它的历史。

多年以前,落地花鼓从福建省武平县传入平远县,最初这一民间曲艺的名字叫做“船灯花鼓”。船灯的局限性很大,既不够轻松活泼,动作也比较单调。后来人们创作了“船”之外的表演形式,船灯花鼓在水上船头表演,在岸上表演的花鼓便取名为"落地花鼓"。

传统的落地花鼓以生、旦、丑三人表演为主,男为生、女为旦、老为丑。在音乐和舞姿方面吸收了汉剧、采茶、凤阳花鼓的落地花鼓,演绎起来既轻松活泼,又诙谐滑稽,富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

落地花鼓的唱词丰富多彩,既包括民间歌谣也有古典文人诗作,也有哲人箴言、先知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成为客家地区传统曲艺表演的一大特色。

迎神庙会

"善男信女聚庙堂,

虔诚迎神降吉祥。

心存善念美信仰,

菩萨有情佑平安。"

一首庙会迎神诗,道出了客家古邑梅州当地拜祭神灵,举行迎神庙会的民俗文化。庙会,俗称神明之诞辰,以梅州市五华县的迎神庙会最为壮观,热闹之时,鞭炮声起、锣鼓喧天。一般一座供奉有神明的寺庙每年只举行一次庙会。

在梅州,迎神、庙会、完神、打蘸等大型且隆重的宗族团体活动,一般均统称为“作福”。“作福”于客家人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过年过节,有的地方“作福”之规模、气氛与热闹程度堪比过节。

逛迎神庙会,诚心"作福",是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寄托,是祈祷上苍佑护乡民健康平安,安居乐业,家财同兴的美好心愿。

客家茶灯

茶蓝灯俗称"茶灯",是客家歌舞花灯的源流,也是客家采茶戏的原型。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茶灯并不罕见。

客家茶灯有两大表演体系,一种是手举茶篮花灯进行表演,一种是肩挑茶篓花灯载歌载舞。花灯形制上,前者是茶篮形,后者则是茶篓形。经典灯歌有《十二月采茶歌》、《倒采茶》等,所唱灯词非常喜庆,将客家人对新春佳节的美好憧憬一一道出。

以集体队舞演唱茶歌为主的茶灯都是由姣童扮演采茶女、茶婆(八人或十二人),手提花蓝,边歌边舞。另有男队首一至二人,作为茶灯队的指挥穿插其间。

茶灯文化最早从赣南客家地区流传到粤东地区,到明清时期,它的传播面已经非常广,客家人对茶灯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客家龙灯

客家龙灯又称龙舞,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是客家人祈福消灾的方式。

广为流传的民谚有言:“龙灯入屋,买田造屋”,客家人对龙灯的崇敬之情由此而见。能够进入住民宅的龙灯往往非同寻常,客家人视其为“龙脉”,认为它可以镇宅驱邪、兴利避害。

龙灯的做工极其细腻,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一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

在梅州,每年的元宵前后,舞龙者都会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高难度动作。而家家户户的门口时常热闹非凡,他们都喜欢将龙灯迎入厅堂,通过锣鼓喧天、金龙腾飞的表演来守住宅的“龙脉”。

客家人的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可贵品质,感染着这里的每一方建筑,每一寸泥土。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民俗文化,浓浓的艺术气息,已深深地藏在梅州客家人的血液里。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庡畨鍏?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qh/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