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因所处环境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纷纷外出谋生或读书求仕,而家里从“家头教尾”(养儿育女)、“灶头锅尾”(操持家务)、到“针头线尾”(缝补衣服)、“田头地尾”(耕种土地),事无分大小、活无分轻重,都由妇女一肩挑。她们日未出而作,日落而未息,一生都在默默地无私奉献。
头戴冬头帕(头巾),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跣进在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
1、照顾弟弟的客家妹,摄于-年间。
五华华城,客家妹早早的就照顾更年幼的弟弟妹妹了,摄于-年间。
2、做煤球的客家妹,摄于-年间。
3、学着下田插秧的客家妹,摄于-年间。
4、客家妇女车水,摄于-年间。
5、戽水,摄于-年间。
戽(hù)水,就是用戽桶把水从低处戽到高处,多用于山区,在百年前五华地区非常普遍。戽桶的两边对称着各系两条长长的麻绳,池塘里面水有多深,这麻绳就放多长。戽水时,俩人相对着在塘边站好,左右手分别抓戽桶边的两条长绳。或者从河里戽水到田里,有些还不是一次到位,还有转来转去才戽到自己田里。以前我都干过,那时候可以玩水还觉得很好玩。
6、挑柴火。
7、纺线,耕蚊帐摄于-年间。
8、插秧,摄于-年间。
9、客家村庄里的妇女小孩,摄于-年间。
10、过去,客家农村普遍使用大口灶,配上大锅头,煮饭、炒菜、暖水全靠它。大口灶烧的多是鲁草,用量很大。家家户户都有割鲁女,她们带着镰刀、钩索和竹杠,上山割鲁草,割、抱、叠、绑、挑,是辛苦的累活。割鲁机捡柴火的客家妇女,摄于-年间。
11、割禾,摄于-年间。
12、扎禾杆,摄于-年间。
13、从稻谷到大米,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是“砻谷做米”的过程。
这时的糙米还不能用来做饭。在砻谷的过程中,由于要用大力气,因此会弄得满身大汗。砻谷,摄于-年间。
然后是放米,用木制的风车来放。把砻出来的谷壳和糙米放进风车斗里,斗下面用一个箩筐来装米。由一个人用手摇动风车把手,利用风车的风力,把谷壳和糙米分开来。
接着是舂米。用木制踏碓,在碓臼(石制的)里放上糙米,一人或两人站在踏碓上用力踏。在踏碓一上一下的冲击下,碓臼里的糙米慢慢变白。但这时的白米和米糠还是混在一起的,不干净。
最后是“筛米”。就是用竹制的拜箕(圆形的)把混在米里的米糠先筛出去,再用竹制的“米箕”筛米,把小粒的碎米(细米)筛出。这时,白米就非常干净了,可用来做饭或煲粥吃了。
这个由稻谷变成白米的复杂过程,也说明昔日客家农村农民要吃上白米粥饭是多么艰辛。
14、穿大襟衫的客家妇女,摄于-。
穿大襟衫的客家妇女在河边洗衣服,挑水,当时五华人平常饮用的都是从河挑回去的水或几个村寨公用的一个古井里挑水。摄于-年间。
15、冬头帕,也叫头巾,客家妇女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开始佩戴。过去是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的最典型特征,如今却很少看到戴头巾的客家妇女了。
戴着冬头帕的客家妇女在收稻谷,摄于-年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