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梅州—足球之乡与世界客都-
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在众多客家人的聚集地中,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吃苦耐劳的客家人与生俱来便有团结合作的品质。当这样的品质遇上足球,注定这片土地在日后孕育出无数的足球人。随着两支本土球队相继冲入中甲,足球之乡的足球人将会越来越多的被人看见。
1.
-这里是中国现代足球发源地-
根据梅州本地的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十二年(年)现代足球由两名德国传教士在五华县长布镇源坑传教期间传入。当时的二人在源坑教会设立了本地第一所书院。除了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二人还特别注重学生的身体发展。于是二人在一片空地上搭起木质球门,并向学生教授足球规则与技术。
除此之外,梅州作为中国的著名侨乡拥有着不少在外国的华侨,这些华侨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一带。而当时东南亚大多为英国法国与荷兰的殖民地,这些地区的外籍驻军把足球带入本地以求取得精神上的慰藉。渐渐的,在那边的许多华侨也就学会踢足球,许多华侨回国时也会把足球带回梅州,逐步开始进一步的普及。
2.
-草根足球才是梅州的根本-
梅州获得“足球之乡”的称号是在年,国家体委会根据梅州悠久的足球运动历授予“足球之乡”的称号。梅州拥有十多所中学,一百多所小学。所有的学校无一不注重这项团队运动。从县市比赛到校园比赛,在梅州你能看到各种各样草根比赛,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取长补短。
不光如此,梅州的华侨与港澳同胞同样对梅州的草根足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前后,众多港商以金钱与物质帮助梅州的足球与体育的发展。梅州体育馆前楼由香港巨商丘陶荣兄弟捐款一万美元建造。
球鞋、球衣、奖杯、球场等,均由梅州华侨与港澳同胞无条件提供。中国球王李惠堂也曾多次组队亲赴梅州进行交流赛。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对外工作会议上说:梅州是足球之乡,请外国友人去那里参观。客家人对足球的热爱可见一斑。
3.
-他们来自梅州-
梅州的足球历史早已超过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梅州出身与培养的球员也比比皆是,最著名的莫非“中国球王”李惠堂莫属。李惠堂在6到10岁之时被父母送至五华县锡坑乡接受基础教育,梅州便是这位球王的启蒙之地。
四年的时光李惠堂在梅州自学足球球技,参与众多比赛切磋技巧,为后来的球王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国之后,梅州足球人继续在中国足坛发光发热。
比如往任的国足主教练曾雪麟,率队期间,年亚洲杯亚军在现在依旧是国足在亚洲取得的最好成绩。梅州著名的“杨家将”也是当地的足球世家之一,杨霞逊、杨芬逊、杨辉逊、杨露逊分别是八一,广东军区,广东与江西的主力球员。
▲曾雪麟
的世预选赛名单中,谢育新、伍文兵、郭亿军、张小文、池明华、王惠良、李玉展等人也是来自梅州。现役球员中广州富力的刘彬彬同样也是梅州人,前深圳富力恒大球员李健华本赛季加盟梅州客家后也算完成了落叶归根。
4.
-职业足球在梅州-
年,我国第一支非体委管理的球队——上海申花成立。申花的成立代表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开始。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梅州地区足球由盛转衰,连续多年当地的体校足球学员数量下降,曾经辉煌一时的梅州足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经济欠发达但足球不能落后”,这便是梅州重振足球的口号。年底,梅州市委市政府制定梅州足球发展十年规划。“组建梅州的职业球队”这便是规划里最重要的也是梅州足球人的终极目标。
不久后东莞南城队正式转让于梅州梅县区,球队易名为梅县客家俱乐部。同时,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也在五华县成立。短短的一个月,梅州诞生了两支中乙球队,可见梅州人对足球的热爱和支持。
其中,梅州客家曾在13年至14年连续两年获得中乙南区总冠军,但可惜在随后的主客场淘汰制中均遭到淘汰无缘中甲。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梅州客家连续第三年拿到南区冠军,之后更是在决赛中点球击败大连超越获得中乙冠军。这也是梅州足球的第一座职业联赛奖杯。
梅州的另一支球队——梅县铁汉生态(时名梅县客家)。年,深圳的一家生态环境公司对该队完成收购。大量的引援与高质量的教练团队加入使梅县队的实力得到质的提升。梅县与梅州两队的梅州德比也吸引着千万梅州老百姓与球迷上座观看。
在今年的中乙,梅县以南区第三的身份淘汰青岛中能进入半决赛。在决定中甲名额的半决赛中,梅县队以2-1与1-0的比分双杀深圳人人,进入决赛的同时也获得了下赛季中甲资格,成功与梅州队会师,明年中甲梅州德比将再度在梅州上演。
短短五年间,梅州人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两支中乙球队再到现在的中甲联赛,这一路离不开当地政府足协还有球迷与资本家的支持。同时,梅州足球也启发着我们少年足球与青训体系的重要性。毕竟,现在的中国足球是无法单单靠着足协的努力搞出成绩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