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节日的特殊食品

  客家民间节日,几乎都有吃特殊食品的习惯,通过吃这些食品,表达美好愿望与祈求。

  

  首先是春节,大年初一“吃斋”,同时还要吃豆腐、葱、蒜、芹菜。吃斋,因“斋”与“灾”同音,把“斋”吃了,意谐把“灾”消除了,表达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难。吃豆腐意表“头富”;吃葱意表聪明才智;吃蒜意表会划会算;吃芹菜,意表勤奋精悍。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必吃汤圆。元宵本是灯节,“年例城中大张灯火”,男男女女集而观灯。而汤圆以芝麻、花生等粉末与糖块揉成“圆心”,再用上好糯米粉包裹而成,煮而吃之,口感嫩滑香甜。男男女女双双观灯又吃汤圆,柔情脉脉,心意绵绵。故元宵节别名情人节,汤圆亦别称“元宵”。

  

  农历二月初二为“田神节”,俗称田伯公生日。这天,农家都到自己的耕地前叩拜田神,并在田野采“田艾”制作“田艾粄”,男女老幼必吃。据称“田艾”是田神保护越冬的鲜嫩“仙草”,以其混糯米粉制粄而吃,可免“黄肿病”(蚕豆黄病)发生。

  清明节,必吃百草粄(又称“清明粄”)。“百草”,泛指初春才生长的各种各样可入药的青草。把多种鲜嫩草药捣烂与糯米粉糅合制粄,称之为“百草粄”,吃之,意表百病消除。

五月端午,必吃粽子。客家人吃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用糯米与肉食混制的“荤粽”;另一种是用糯米加适当“枧丝”(小苏打)混制的“斋粽”。两种粽皆用箬叶包裹而成,制成三角形,故又称“三角粽”,意表家家户户福、禄、寿齐全。

  农历七月前后,客家有一个名称不同的节日。一个叫“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四举行,俗称“七月半”。一个叫“秋节”,在立秋日举行,俗称“过秋”。过“七月半”的必吃子鸭;“过秋”的必吃“药粄”。农户在收完早稻之后,即饲养一种粗生快长的“火鸭”,经过一个多月到七月半,小火鸭快速长到二斤左右,正是肉肥骨脆的上桌好料,便成了“七月半”的节日佳肴。因为七月半正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夏收夏种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把“七月半”当“田园节”来庆祝,故家家户户都大办“子鸭宴”。五华县华城就有“七月半,烧酒子鸭各一半”之说,可见在此节日吃子鸭的盛况。“过秋”的农户,必采能清凉解毒的草药捣烂与糯米粉糅合制粄,称之“药粄”,吃之,以防盛夏“热毒”的发生。

  八月中秋,必吃月饼。相传,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劳苦大众压迫剥削十分残酷,劳苦大众水深火热,不得安生,走投无路,只好谋求起义造反。但统治者严密封锁,严禁劳苦大众互相往来,使大家无法聚商起义之事。因此,聪明的劳苦大众,便制作一种饼食,在饼内藏着“中秋统一起义”的信号,分送到各家各户。中秋之夜各户切开饼食,发现了信号,便统一揭竿起义,终于获得成功。此后,这种饼食便定名“中秋月饼”,逢中秋必吃,以纪念劳苦大众揭竿起义的成功。这便是中秋吃月饼的缘由。

  农历九月之后,有两个节日也有必吃之品。一是“重阳节”,一是“冬至节”。只是其必吃之品说法略有不同。一说“重阳狗肉冬至鸡”;一说“重阳鸡肉冬至羊”。前一说是“重阳必吃狗肉,冬至必吃鸡肉”。后一说是“重阳必吃鸡肉,冬至必吃羊肉”。两说虽不同,但其含义基本一样。农历九月之后,渐入寒冬,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节,据说重阳、冬至吃狗、鸡、羊肉,对进补强身特别有效,这便是其缘由。

  

  综上说明,民间节日必吃的食品,是客家食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文章来源于客观天下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补骨脂针剂
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qh/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