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进入五华一盘棋,了解更多头条。即时快讯、滚动更新、政务、热点、突发不缺席
人物档案
朱辉源,男,57岁,五华县转水镇新民村村民。十多年前,父亲因患脑病不幸成为“植物人”,他用10余载光阴悉心照顾植物人父亲,以大孝之举演绎出令人动容的亲情大爱,享誉乡里。年9月朱辉源入选五华“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朱辉源找出一本发黄的笔记本说:“我妈从生病直到去世,每天身体状况如何,吃什么药……一点一滴,父亲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他的孝行跟父亲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父亲不会张口,朱辉源便找来注射器给父亲喂食。
▲靠人力帮助斤的父亲起卧非常困难,朱辉源和妹夫便特制了一个电动吊机帮父亲上下床。
卧床十年房内无异味
从村口到“花树下”大约7公里,路上不时可见漂亮气派的大别墅。而朱辉源的家是建成于年的水泥平房,老旧、简陋,12平方米的客厅显得逼仄。朱辉源,衣着朴素,笑容憨厚,不善言辞。
朱辉源的病父朱泮连是居住在老屋的一个房间。房内房外总是被收拾得干净整洁,房内没有一丝异味。老人曾安卧在这干净的被褥中,皮肤舒展,红光满面,表情安详。“你们看看,这里像不像卧床病人住了10年的房间?我哥像不像卧床10年的90岁老人?我今年71岁,我哥的气色比我还好!这都是我这个侄子的功劳!”朱辉源的小叔父朱友连曾这么说。
自制工具护理病父
朱泮连以前是五华县烟草公司业务员,生有三女两子,朱辉源是老三。朱辉源不满14岁、小弟年仅3岁时,生母因患食道癌早早离世,其父5年后才续弦。而朱辉源自己,当兵退伍后,先后在五华、深圳、东莞开车,收入不错。 朱泮连退休后回乡居住,年80岁时因患脑萎缩而失智。正在东莞当司机的朱辉源认为继母年老,小弟在县城自己一头家,便毅然辞职回家与妻子朱小英一起照顾老父。那时,四个子女都还在上学,朱辉源夫妻一边务农,靠贷款供出三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一边精心服侍老父。起初,其父还有少许行动能力,朱辉源便一日早晚两次搀扶老人散步锻炼。但是,老人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不久完全失智、失能,瘫痪在床。 朱辉源夫妻成了护理能手。一日三餐,“做饭时把米拨向一边,水多米少的一角蒸的饭就很烂,用肉末、蔬菜末或用肉汁拌饭,拿汤匙喂给老人吃”;后来,老人不会张口吃饭,“便改用大针筒喂食,发现他不咀嚼就把手指塞进去刺激吞咽”;大小便,“一开始用纸尿裤,但容易造成皮肤溃烂,后来便用牙膏管自制了导尿管接进尿袋,导尿管每天更换”,掌握了老人一般饭前大便的规律后,“基本不会弄脏”;天热时,朱辉源夫妻“一个抱腰一个抱脚”每天给老人洗澡……他们还专为老父购置了冷暖两用空调,把室温控制在25℃,每天给老父量一次体温,每隔1.5-2小时给老父翻一次身。每天半夜睡醒,朱辉源都要去老父房间照看。 八九年前,朱泮连生了严重的褥疮,村医束手无策,朱辉源便让在五华县城做护士的小女儿教会自己消毒、割腐肉、上药,用了近1年时间,终于治好了老父的褥疮。6年前,朱辉源在广州工作的儿子儿媳生了女儿,朱小英便要经常出广州帮忙带孙女,护理老父的担子就经常落在他一人身上。而他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心脑血管硬化等。人手减少了,护理不打折。朱辉源在妹夫的帮助下制作了电动“吊机”,需要时利用“吊机”把斤重的老父吊起坐在床边特制的椅子上,用布带将其双手固定以防身体下滑,再在其脚下铺个垫子以防双脚悬空不舒服,从而方便喂食、洗澡、大便。后来,朱辉源又为老父添置了可预防生褥疮的气垫床。
尽孝是子女最大福气
朱辉源认为,孝顺是为人子女者理所应当的,他这样想这样做源于昔日父亲的言传身教。叔父朱友连说:“以前经济很困难,大哥每月回家一次,都要给我妈带点好吃的,嘘寒问暖。”朱辉源则找出一个发黄的小本本说:生母患病后,父亲带母亲去广州看病,回来就把母亲留在县城养病,“从我妈生病到去世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妈每天身体状况如何,吃什么药……一点一滴,我父亲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父亲生病前,还经常为修建学校、修桥打路等公益事业奔波。” 朱辉源80余岁的继母蔡春英说,小儿子在县城工作,每次回来也都争着要护理老父,“虽然笨手笨脚的”。朱辉源说,经济上,弟弟和姐妹们都会有所帮补。“能尽孝,这是做子女的最大福气!”(摘自:梅州日报)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朱辉源悉心照顾植物人父亲的举动是传承孝悌家风的最好诠释。12年尽心行孝,演绎着人间大爱,醇厚至孝,彰显永恒亲情,向社会传递着至善至美的正能量。
↙点击下方进入五华一盘棋,了解更多头条。即时快讯、滚动更新、政务、热点、突发不缺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