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蓝良彪 湖北省作协会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清江)。其父王益,曾任员外郎,韶州知府、通判江宁府。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书写文章动笔如飞,见者没有不佩服其精妙的。他的好友曾巩曾经把他所写的文章呈给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大为赞赏,为王安石在皇上面前美誉。庆历二年壬午(),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榜一甲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庆历六年丙戌(),王安石二十六岁,改大理评事,知鄞县,后历任舒州、常州。
治平四年丁未(),王安石时年四十七岁。正月,英宗病逝,神宗(赵顼)立,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戊申(),王安石自江宁入京,神宗诏越次入对。王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上万言书坦言:“……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王安石的这篇鸿论深深打动了神宗皇帝。熙宁二年己酉()二月,诏王安石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王安石初行改革,便受到了保守派的攻击与阻挠。熙宁七年甲寅()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新法遭遇首次挫折,王安石被罢相。次年,复召为相,隔年又罢相,新法尽废。王安石亦回江宁(今南京)养老,从此著书立说,不问世事。元祐元年()卒,赠“太傅”,谥号“文”。 《京山县志。光绪版》记载,王安石曾于至道三年()任京山县丞。经查《王安石年谱》,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至道三年,王安石尚未出生,因此,此说不能成立。据《王安石年谱》载,王安石终身未到过京山任职。清按察史,邑人曾宪德在其《重修惠亭观碑记》中也说道:“相传王荆公谪京山尉,有惠政,土人思之,建亭于山,故名焉。考《宋史》,曾无此事。”
年,县文化馆程义浩、李飞熊曾到惠亭观遗迹考查,得残碑数块,上有碑文:“……宋王荆公惠民之遗(缺4字)惠政及民,民受其惠者,建亭于(凫)山之麓,用示不忘,而惠……”(此碑文拓片现藏京山县博物馆)。碑文均无王安石任职京山县丞事。但京山人在城郊凫山建“惠亭”,并将凫山改称惠亭山,纪念王安石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近年来走访民间,询问耄耋,得知一些王安石在京山的轶闻趣事,其中讲说王安石任职翰林学士兼侍讲和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期间,曾到过京山,并假以县丞身份在京山试行过新法。
相传当年王安石任职翰林院,受到神宗召见,廷对时,王安石提出要变法图强,“变风俗,立法度。”皇上于是准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法”,号为新法,颁行天下。新法一出,当即遭到司马光等重臣的非难。面对重重阻力,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原则”,坚持推行新法。为了说服众大臣,坚定皇上变法决心,王安石觉得自己要掌握变法的实情,于是他微服出京,来到了京山,在京山留下了他改革的足迹和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王安石游凤凰山
宋初,京山直隶京都,后属京西南路襄阳府,离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较近,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民众贫苦的地方。王安石来京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找他的同年科举好友、京山廖子孟。他想问问廖子孟对新法的看法,听听他的建议。廖子孟当年与王安石一同赴试,在京师相识,由于时运不济,落榜未中,直到皇祐元年()才高中榜眼,放建阳县令,迁尚书郎、金紫光大夫。王安石奉诏改革时,廖子孟的父亲病逝家中。廖子孟丁忧在家,在凤凰山麓开办凤山书院,潜心辅导儿子廖正一寒窗苦读。
廖子孟家住京山城边凤凰山下竹林塆。王安石只带着家人王五,两人一路问道而行,这天天黑时分终于来到了竹林塆。廖子孟见王安石到来,大为惊愕。王安石说明来意,廖子孟方才明白,忙整酒接风。席间,廖子孟唤出儿子廖正一给王安石敬酒。王安石见廖正一不过十四、五岁年纪,一表人才,应答如流,言语可人,十分高兴,当下认为义子。当晚,王安石就在廖家歇息。王安石向廖子孟谈了新法的主要内容,廖子孟十分赞同,并说如果此法在京山得以施行,是再好不过了。第二天,王安石就在竹林塆访问三老,了解当地百姓疾苦,并游览了凤凰山和廖正一读书的凤山书院。
凤凰山座落在县城南不远处,与竹林塆只相隔几里地。相传虞帝时,有凤凰在此和鸣,因此称凤凰山。廖子孟边走边讲凤凰山的故事,说:“春秋时,京山为郧子国属地,多出美女。有一次楚王熊鄂之子若敖来凤凰山游玩,在此巧遇郧子国君之女,见国君女儿貌若天仙,若敖顿生爱慕之情,两人结为夫妻,生下儿子斗伯比。若敖死后,其子霄敖继承王位。斗伯比不愿为官,他来到母亲家乡,和云阝子田之女相识,与之幽会,产下一子。云阝子田大为恼火,将这个孩子丟在了凤凰山坳里。他的女儿知道后,寻死觅活。吵闹了二、三天,云阝子田只好答应去寻找孩子。云阝子田边走边想,这个孩子恐怕早已夭折了,该怎么向女儿解释呢?正在为难,却看到山脚下一只老虎卧在地上,有一个婴儿正在吃老虎的奶。云阝子田大惊,一时呆站着,不敢动弹。那老虎见有人来,起身慢慢走了。云阝子田见老虎走远,方才拢去一看,正是自己的小外孙,赶忙抱了回来。那时,人们把老虎叫“菟”,喂奶称“谷”,云阝子田便将小孩改名为斗谷於菟,意思是斗家吃老虎奶的孩子,并将女儿许给斗伯比为妻。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楚国良相斗子文。凤凰山人杰地灵,乃是一块风水宝地,历朝都有王侯封于此地。”王安石感慨不已,作诗题“凤凰山”二首:其一:“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其二:“驱马信所适,落日望九州。青山满天地,何往为吾丘。贫贱身秖辱,富贵道足羞。涉句谅如此,惜哉去无由。”表达了他力主变法而又深感乏力的复杂心情。
假县丞真宰相
第三天,廖子孟陪王安石来到县衙。县令见是王安石,吓了一跳。王安石询问了新法在京山的推行情况,县令支吾不能答。王安石很是恼火,便对县令说:“你既然胆小怕事,那你还是当你的县令坐衙门,我来充当县丞,替你推行新法吧。”县令求之不得,于是布告全县,说新任县丞王安石主管推行新法,各地务要遵从执行。王安石留廖子孟同住县衙,商议推行新法。廖子孟向王安石介绍了京山十年九旱,一遇大雨,山洪暴发、汉水决堤,洪水滔天的县情。讲述了天圣三年(),京山洪水暴涨,飘没人畜,县令唐用之溺死的事。王安石沉思良久,决定京山变法从治水开始,大力推行“农田水利法”。他首先来到汉水边,查看汉水走势,动员当地士绅出钱,民夫出力兴修堤坝。筑起了张壁口、操家口、黄傅口、唐心口等四处险要堤坝,将水逼走河道,沿汉水居民稍安。汉水初治后,王安石又组织人力疏浚溾水、滶水、漳水,永隆河,使山洪入河,排泄便通。
五安石还听从廖子孟的建议,组织全县民力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把全县著名的七十二眼泉水开渠引到了田边。二是在易旱之地开挖大堰拦洪蓄水,既解山洪之害,又备抗旱之需。王安石规定,凡田百亩之内,必备水塘一口,富家自己请人开挖,穷家联户串工开挖,违者,田亩入官。数月之内,他多次往返于城西办顿,与当地士绅筹划开挖了蒋家大堰、余家沙坡大堰。
说起王安石筹划开挖蒋家大堰,还有一个故事呢。相传当地有一个粮行老板丁老三因为有田在开挖范围内,因此不肯让出,但听说王县丞亲自督修,也不好拦阻。这天,丁老三在粮行独坐,看见王县丞和廖子孟一道骑马走过门前,便上前拦住马头,请入店中饮茶。客套已毕,丁老板拱手说道:“大人,昨天小人听人说起几句顺口溜,苦于难以应和,不知大人肯赐教否?”王安石笑笑,说:“如若我和上了,在你的田里挖堰,可以吗?”丁老三心想如果你对不上,那我的田就可以保住了,于是应道:“那敢情好,如果大人和不上,那可就要到别处去挖了。”见王安石点头,丁老三翻了翻白眼,念道:“有足也是蹊,无足也是奚,去掉蹊边足,加水便是溪。无溪引水来,挖堰我不依。”王安石听完,捋了捋胡子,望着廖子孟眨眨眼,朗声说道:“有人也是侨,无人也是乔,去掉侨边人,加木便是桥。有桥你不过,小心自招祸。”丁老三一听,感到王县丞咄咄逼人,便问廖子孟说:“廖公,这位王县丞何许人也?为何口气这么大?”廖子孟附耳小声说道:“他是假县丞真宰相,当今圣上第一红人王安石。”丁老三听说,咋了咋舌,连忙大礼参拜,当下表态将田地拿出改堰。当年,全县共挖大堰三十六口,小堰塆村皆有。农田水利条件的改善,抵御了当年旱灾,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王安石在京山时遭遇天旱,虽然兴修水利让百姓在灾年可以果腹,可是第二年却没有本钱耕种了。王安石听说后,令各保甲将无钱农户登记造册,从官府借贷,满足了春耕之需。由于兴修了水利,当年虽然也有旱灾,但农民收成还算不错,官府贷款也收回了。王安石的青苗法在京山取得了成功。农民纷纷向王安石表示感激之情,一些士绅大户还送来牌匾和仪程。王安石一一谢绝了。
王安石题诗子陵寺
到了初冬,由于国事繁忙,王安石要回京师了。临行前,他听说汉代高士严子陵曾隐居京山,便专程到县南子陵寺(今雁门口镇)祭拜,他游览了严子陵隐居时的钓鱼台、光武帝来看望严子陵时显露帝星的帝星井,并在祠堂内壁题诗一首:“汉庭来见一羊裘,默默俄归旧钓舟。迹似磻溪应有待,世无西伯可能留。崎岖冯衍才终废,索寞桓谭道不谋。勺水果非鱣鲔地,放身沧海亦何求。”感叹、羡慕之情,跃然壁上。
王安石游京山温泉
在从子陵寺回廖府的路上,廖子孟见王安石心情沉重,知道他是为变法前途发愁,便劝他说:“你在京山的这些日子里,只顾做事,还没来得及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享受享受呢。”王安石忙问去哪里,廖子孟笑了笑,说:“晋时盛宏之《荆州记》中所言‘玉女乘车’所到之处。”王安石一时未能想起,只好随廖子孟前行。将王安石带到城东八里地的汤堰温泉。王安石好些时没有洗澡了,一见热气腾腾的温泉,连衣服也没脱就跳了下去,洗了一个痛快澡。回到县衙,王安石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汤泉》一首:“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烝。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废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疑冰。更忆骊山下,歊然雪满塍。”流传至今。
王安石的新法在京山虽然获得成效,但在全国却遭遇到了困难。青苗法虽好,可是一旦遭遇大的天灾,借贷还不了,官府难以承受,农民就要家破人亡;有的民众为了逃避兵役,不惜自残身体……如此种种,也暴露了新法的弊端。加上不少大臣的反对,两宫皇太后的干预,新法终于夭折了。
熙宁九年丙辰()六月,王安石的儿子去世。十月,王安石被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王安石老年丧子,官场失意,心中十分痛苦。廖子孟得知王安石赋闲江宁,便将廖正一送到江宁,以慰王安石思子之心。王安石悲痛之余,视廖正一为亲生,悉心辅导。元丰二年(),廖正一进士及第,列第十名,授华阴参军。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王安石与世长辞,封荆国公。廖子孟闻讯悲伤不已,一病不起。廖正一回乡省亲,廖子孟再三嘱咐儿子说:“王荆公为京山人是做了好事的,你若是有了机会,一定要为他建亭立碑,纪念恩公功德。”廖子孟谢世后,廖正一在家守制三年,遂召城中士绅公议,为纪念王安石变法惠及京山功德,在凫山建亭一座,号惠亭,岁岁进献香火,享民祭祀。后来,又有道人来京山,在亭旁建道观一座,题匾惠亭观。一时,观中香火鼎盛,世代相传,凫山从此被称为惠亭山。至一九三十年代,道观尚存,日寇飞机轰炸京山城时被炸毁,今遗迹仍在。
年,京山人民发扬王安石治水精神,在惠亭山下筑起大坝,建起惠亭水库,拦蓄洪水3个亿,彻底改变了京山惧洪怕旱的历史。年,惠亭水库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年,景区斥巨资重建惠亭和惠亭观,纪念改革先驱王安石。
推荐阅读?中华廖氏族史研究会第四次大会暨《廖氏通史》发行大会
?全国廖氏宗祠珍藏版
?江西宁都崇德公世系资料族谱部分
?全国最美廖氏宗祠(廖家人顶起)
?廖氏崇德公祠
?廖氏宗祠(万源祠)---北郭风清
?湖南《发祥公》既四田祠堂
?中华廖氏分布
?中华廖氏分布
?廖氏分布
?廖氏分布
?廖氏源流与分布五华廖氏
?廖氏分布廖氏分布
?廖氏字辈《一》
?廖氏字辈《二》
?廖氏字辈《三》
?廖氏字辈《四》
?廖氏字辈《五》
?廖氏字辈《六》
?廖氏字辈《七》
?廖氏字辈《八》
?廖氏家族祖训家风
?廖氏家训音乐视频
?廖氏家训视频1
?家风家训
?祭祖的文化意义
?《武威郡》廖氏宗系
?武威郡由来
?贵州省威宁北门水井湾廖时作支系概
?崇德公后裔三郡关系
?廖爽公世系
?廖凝(南岳)公七世孙廖询的出土墓志铭(拓本)
?江西廖瑀族谱简介
?江西省宁都县早禾田族兴宗公祠堂(清河郡)廖氏家族根源:
?全国廖姓德源公后裔莅临广东新建德源公祠
?湖南邵阳四田发祥公原武攸湛田世系总图
?湖南四田述鼻祖本源序
?廖纪是万宁市难得的特色文化品牌
?湖南邵阳发祥公世系四田《班次引》
?浙江天觉公廖氏家谱(完整一)
?湖南廖氏人俊公-发祥公四田世系源流图
?始祖子璋—发祥公--介斌世系渊源考
?湖南邵阳《宝庆府》发祥公世系
?湖南省隆回县大水田廖氏
?关于花公世序生年的探讨
?新加坡南洋廖氏公会成立80周年暨世界廖氏宗亲会员代表大会
?湖南四田廖氏(发祥公)祖源诗及字辈
?湖北来凤廖氏
?湖南邵阳湛田二修谱
????????
需要订购订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