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东江中游东岸,东接五华县,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望,南与惠东相邻,北与东源县交界,总人口81万。
客家古邑:紫金建制于明隆庆三年(公元年),古称永安,民国改称现名,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基地。紫金还是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地方之一,周恩来、彭湃、徐向前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苏区留下挥戈征战的足迹。拥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
物产丰饶:盛产水稻、花生、甘蔗、荔枝、龙眼、梅李、山楂、茶叶等农产品以及竹木、香菇、木耳等土特产,竹壳茶、辣椒酱、黄老酒畅销国内外,三黄鸡、蓝塘猪、春甜桔、南岭咸菜也颇负盛名。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锡、铅、锌、瓷土、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25种,主要矿床、矿点86处,其中宝山铁矿储量余万吨,素有紫金“小本溪”的誉称;瓷土储量丰富,遍布苏区、龙窝、中坝等镇。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大,可供利用水能蕴藏量2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6.34万千瓦。森林资源丰富,是我省重要木材生产基地,活立木蓄积量.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2%。
名胜多彩:有古竹越王山、御临门温泉、白溪水库、孙中山祖籍地、苏区革命遗址群(红军亭、红屋、血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8处)、客家围屋、黄塘激流回旋基地等。
打造特色地方文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客家古邑·红色紫金”的文化定位,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取得新进展,文物古迹和历史人文资源得到妥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明显成效,旅游产业初步发展壮大,极大丰富了紫金文化内涵,增强了全县人民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逐渐形成了具有紫金特色的地方文化。
———以打造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长足发展,树立文化紫金形象,提升区域历史文化内涵,把紫金建设成为全省的特色文化名县。
———加强客家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有份量的学术论文集,凸显紫金在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花朝戏、木偶戏、客家山歌、舞纸马、舞花船、客家黄酒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力度,特别是要完善花朝戏的传承发展机制,使花朝戏成为紫金的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秀丽多样的自然风景以及丰厚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文化旅游的规划。利用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温泉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旅游项目,打造“五彩缤纷紫金游”品牌:打造以苏区革命遗址群为主的红色教育游,力争5年内把苏区镇建成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将该镇逐步打造成我省红色旅游名镇;打造以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基地为主的名人探访游;打造以客家古民居群点、祠堂寺庙、花朝戏为主的客家风情游;打造以御临门温泉为主的生态休闲游;五造以紫金天光牛肉丸、八刀汤、春甜桔、山楂等为主的美食特产游等。通过不断壮大和发展旅游产业,激发文化的魅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