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五华区召开了创建全国和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工作汇报会,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姚部长代表五华区委、区政府作了工作汇报。
据悉,自年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以来,五华区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抓手,在连续三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同时,五华区全民科学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学科学、用科学已蔚然成风,科普工作已成为了五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在创建工作中,五华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推动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校区、校企合作,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作为昆明市第一板块重要成员的五华区,十分重视自身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此,区委和政府严把决策关,把科学决策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每年都安排专项的科技、规划与研究经费,年科技投入达万元。
居于这样的认识,五华区一方面依托辖区高校及科研院所云集的优势,一方面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研究,并建立起了长期的协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北京市理工大学在五华金鼎科技园区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起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有力地助推了五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实施“科技调产”战略,确保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五华区十分重视科技的推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进程。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依托中心城区的科技、信息、物流、人才等优势,打造高品质CBD,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品质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在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一大批先进技术在“云铜”和“红云红河”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园区农业,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及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已深入人心,初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基础建设,提供科普工作发展后劲科普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为此,五华出台了《中共五华区委五华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在“十一五”率先实现人均一元科普经费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将人均科普经费提高到两元。
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整合科普资源,挂牌成立了少儿天文科普、昆虫科普、生态科普、民族科普等一大批科普基地,实现了科普资源的共享。在翠湖社区新建了社区科技博物馆、青年科普广场、节能科普宣传栏;在水晶宫社区新建了养生科普庭院、梅园科普长廊;在虹山中路社区新建了“四点半科普、假日科普”学校、科普健身广场;在丰宁社区新建了科普长廊、在厂口社区新建了民族科普基地;在凯普农庄建立了科普生态基地;在阳光事达民营企业和秘境M60文化创意园区成立了科协。翠湖社区、水晶宫社区、虹山中路社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
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三支队伍,“站栏员”工作实现了全覆盖,科普宣传对象实现了全员化。科普志愿者队伍人数达到了三万多人,志愿者常年坚持服务,荣获“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五华会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不断深入持续开展的工作科学有序地抓下去,不断寻找《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和创建工作的内在规律。
进一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政策性支持,以推动创建工作的社会化。如企业参与科普宣传,科普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建立起一种相应的补偿和平衡机制,以此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统筹,并将创建工作的目标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之中,建立起动态的、差别化的指标体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