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古村落石头山村
最全史料永久收藏
一、珠玉璀璨倚群山
“石头山,在邑西北一十五里,山多巨石。”
——清乾隆十年(年)版《陆丰县志》
?和许多著名的古村落一样,石头山村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石头山,又称石图山,位于陆丰市河西镇北部,螺河西岸、旗山南麓,是一处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从地理上看,它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法留山、王公山、嶂山背面半环而矗,自远处眺望村庄酷似一只趴着的狮子,故称“狮地”;
其二村庄犹如璀璨珠玉嵌入螺河,使蜿蜒美丽的螺河环绕村庄,形似“玉带缠身”。
石头山的历史,是用石头写就的。寨内有七堆天然巨石,俗称“七星”。每条巷道都由石头砌成,村口及每户人家门口都有石头,为炎夏时节邻里聊天、老人讲古的天然凳子。
另外,村寨的东门(水门)有一个半月形的小码头(时为三板船只停泊的地方),由此形成了“七星漾月”的自然景观。
据二〇〇〇年在石头山村后会寮埔方氏明代祖墓出土的瓦片、石碑文字记载可考,石头山建村为明代正德年间,至今已有余载。据传,石、方、杨、薛四姓先人入居石头山,至清初沈氏、涂氏族人先后入住,其后方、石两姓陆续迁出。今在寨内、石亭、三间厝3个自然村落中,居住着沈、杨、涂、林、薛、叶等五个姓氏。现人口三千多人,其中沈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石头山沈氏一族源于诏安观音山祖三房沈子良(景善公)支脉。沈景善十四世孙沈龙震于清顺治丙戌(年)携先祖神主由漳浦梅林入粤惠州府海丰县之内湖三陂,迨清康熙三年(年)沈龙震同母洪氏偕二弟龙霖、三弟龙雯携眷始迁居坊廓都石头山创基。
二、古迹沧桑溯辉煌
石头山村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清代中期沈氏族人为防备倭寇和山贼依山势环村筑起高约5米,厚约0.6米,周长约为米的寨墙,墙体用三合土(壳灰、黄土、河沙)夯筑,寨墙于清嘉庆十八年()年竣工,寨设“东门迎禧、北门纳吉”。
今寨墙大部分已毁,只存北门至水门一段(约二百余米),而北门及水门保存较为完整,俗称“生门”与“死门”,送逝者走“死门”,娶新娘走“生门”,风俗延续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寨内沈氏祖祠“三善堂”、“四古堂”、“昭德堂”、“敬承堂”、“四德堂”、“绵瓞堂”皆依山而筑,座西向东,年代最久的“三善堂”筑在村寨的最高处。周边民居倚寨墙走势呈圆形而筑,其中四房巷、三房巷的民居依山势高低,叠层有序而建。
虽历经劫难,目前石头山村的文物古迹遗存甚多,举其大者如下:
1、节孝坊
天褒节孝坊,位于今石亭村,该坊建于清乾隆十年乙丑(年),是为旌表沈氏十四世祖沈龙雯之妻节孝贞淑林氏孺人操凛冰霜、贞节至孝、克励抚孤而立。据清乾隆十年《陆丰县志》(P15)记载,石头山节孝坊是清代乾隆年间陆丰四大节孝坊之一。节孝贞淑林氏孺人,幼出名门,年十六归沈门,结婚十载,其夫君沈龙雯不幸亡故,孺人年二十六丧偶,肝肠寸断,擗不欲生。此后,孺人母道而兼父道,奉亲课子,训诲儿子成立。岂料长子兆桂成家后不久又撒手人寰,英年早逝,遗下幼子展才。苦雨凄风,接踵摧残,非常人所能承受,林氏孺人遂以单薄之躯,柔弱之肩,又担负与长媳石氏再抚孤孙之重任。在那岁荒时蹇的岁月,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林氏孺人非但将孙展才抚养长大,而且取得功名,位列阶品,孺人真乃巾帼丈夫也!
节孝贞淑林氏孺人性坚金石,操凛冰霜,矢志守节抚孤,奉亲课子,备尝艰辛,恩勤两世,育两代守节三十八年,六十四岁卒。及至其孙沈展才中举后,为彰扬一代贞节至孝之贤淑,巾帼之典范,时任陆丰县儒学马符录、陆丰县第九任知县令杨枝华申文将林氏孺人生平事迹表奏朝廷,请朝廷旌表。乾隆十年乙丑陆丰县第十一任知县王之正奉旨依議給銀建坊,供人们凭吊追思,籍以教化人心。
节孝坊的正面横匾为“天褒节孝”,正面楹联为惠州府陆丰县第九任知县杨枝华所撰:“集蓼如荼完尽一生亮节,褒荣锡宠永垂千古芳名”,落款为:“古黔杨枝华南乔氏拜赠”。亭坊的内面横匾为“奕世流芳”,内面楹联知县王之正亲笔题字为:“苦节凛冰霜母德恩勤两世,荣褒光阀阅壶仪微媺三都”,落款是:“文林郎知惠州府陆丰县事北平王之正拜赠并书”
2、“凤山祖墓引”石碑
该石碑现放置于天后圣母宫(妈宫)前面,石碑碑文保存完整,碑中记载沈龙震、沈龙霖、沈龙雯、沈兆桂、沈瑞麟、沈展才、沈春光等沈氏先贤的职衔。
3、沈氏三善堂祖祠
三善堂祖祠,位于石头山寨内的最高处,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其格局为潮汕风格的“四点金”式建筑。该祖祠虽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但至今仍比较完整保存着原来的建筑风貌。
三善堂,其后正厅供奉沈氏五代先祖神主;左右两大厢房,据传是石头山沈氏开基祖——顺治丁酉()科举人,授山西夏县县令沈龙震,告老回乡后的居室。
4、陆丰市文物保护单位——沈龙震墓、沈展才夫妇合葬墓
沈龙震墓位于汕尾市陆丰金厢镇竹桥村古寨后山,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年),年外修,墓坐北向南,由三合土为山手、明堂、拜堂、享堂、祭台、护岭等构成,通面阔17米,通进深1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墓碑宽0.4米,高0.7米。
沈展才夫妇合葬墓位于汕尾市陆丰河西镇石山村王公山,重建于清道光四年(年),年外修,墓坐西向东,由三合土为山手、垅环、拜堂、祭台等构成,通面阔8.4米,宽0.35米,高0.55米。
两座墓穴对研究清代陆丰名人及墓葬风俗有一定的价值,于年被列入《汕尾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5、天后宫(妈宫)
据传,明代万历年间有先民由闽入粤,迁至陆丰石头山定居,以耕田、做瓦、运输为业,繁衍生息。由于石头山村毗邻螺河岸边,三板船是主要运输谋生工具,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先民们把希望寄托于祈求妈祖神明,以庇佑安居乐业。
据传石姓先民到福建省莆田妈祖出生地割火分灵,并在石头山村前的螺河岸边立庙奉祀,供奉天后圣母。原天后宫遗址坐西朝东,宫前有一小广场,俗称“妈宫埕”。
石头山天后宫历经沧桑变故,兴落在所难免,抗日战争期间受毁,天后宫倒塌后,于解放初期择址重建。今位于石头山寨内的天后宫,坐西南向东北。自立庙以来,历代香火不绝,妈祖慈恩广度,万民有求必应,前来行香祈福许愿者,除本村信士外,更有四乡六里的信民前来奉拜。历史以来士民沐其恩,感其德者,举不胜举,有口皆碑,实为一方神圣,显赫四方。
每年的正月十五后石头山村民都要在妈宫前搭棚演大戏祈福,叫“吓神戏”。三月廿三的妈祖诞,每逢初一、十五、春节前的酬神、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妈祖神诞、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妈祖升天日、冬至以及水仙大王圣寿演戏时)都要敬拜妈祖,除上香燃烛献银帛外还要供奉祭品,祭品没有定式,可荤可素,大都供奉斋菜、果品、糕饼、香茗,也有选用三牲五牲的荤祭品。
石头山村内庙宇还有:三山国王庙、水仙庙、真武庙、孔子庙等。
6、石姓古楼旧址
石姓古楼建于明末,有四百多年历史,墙体为三合土,墙基厚度0.8米,上部厚为0.5米,四周墙体保存完整。
7、王爷宫古井
该古井位于石头山南侧三山国王宫前,已有多年的历史,由山涧石自然堆积而成,井底宽约6米,井面宽约2.5米,井下涵洞高4米,涵洞直通螺河。井水清醇甘洌,清澈透明,饮一口,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村人常年饮生水,也不曾闹过肚子。清澈的泉水汩汩而出,源源不断,除了受洪涝和大旱的影响,水位有高有低外,水井从来就没有干涸过。
关于王爷宫井,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说,当时住在王爷宫井附近的杨夫人(也就是后来沈龙震的岳母)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午时三刻有一白龙在井边喷水,便是其佳婿。几天后的中午,杨夫人跟往日一样到王爷宫古井去担水,忽见一位穿白色衣服的书生正在井边打水洗脸,含水漱口,其漱口溅出的水花,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五彩缤纷,就像龙在吐水。老妇人一看,很是惊讶,这跟她几天前做梦的情景一样,于是主动请这位年人到家里喝茶。这位年轻人潇洒大方,当下也不推辞。后来,这位年轻人成为杨夫人的佳婿。这位年轻人,正是石头山沈氏家族的开基祖——沈龙震。
三、文墨诗书毓贤才
石头山沈氏开基迄今已历多年,世泽绵延繁衍了十四代人,有后裔余人(不包括外迁裔孙)。沈氏宗祠“三善堂”祖训曰:“祖为德民为义传教導裔孙远,田可耕书可读不忧愚得上进”。石头山沈氏一族自强不息,重视耕读和“伦理教化”,追求读书——科举——仕宦之路,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其人才辈出,诗礼传家,博得“文墨乡”之美誉。
沈氏家族自清朝顺治丁酉年()至乾隆十二()年90年间,先后涌现两举人(沈龙震、沈展才),一副榜沈春光(展才之子),两贡生沈瑞麟(龙震之嫡子)、沈华国(龙震之玄孙),从清顺治至清末考取廪生、庠生10余人,清代时的石头山可谓地灵人杰,文风鼎盛,享誉陆邑。
石头山清代先贤简介:
1、沈氏开丰始祖——沈龙震
沈龙震,字雷默,号鸥亭。系石头山村沈氏开基祖,顺治丁酉()科举人,授山西夏县县令。
乾隆十年版《陆丰县志》卷八之人物篇记载:“沈龙震(榜姓陈)字雷默,号鸥亭,坊廓石头乡人,中顺治丁酉科,授山西夏县令,性耿介,公余手不释卷。喜接引后学,盖志切成物者。著有《南安治谱》、《读书符》、《立身符》、《分国左传》、《二十一史纂》诸书。”
沈龙震“少遭贫困,转徙离”,十六岁偕弟龙霖随祖父母从漳浦梅林来粤之潮州府揭阳鲤湖“芋园采樵,茶山学耕锄,以供养。”清顺治丙戌(年)孤身一人由漳浦入粤之惠州府海丰县三陂设馆授业为生。顺治辛卯(年)再考进长乐(今五华县)庠生第一名。顺治十四年丁酉(年)乡试中式举人(乡进士),时年公34岁。康熙十二年癸丑(年)赴吏部谒选县职。康熙己已年(年),时年公六十六岁,授山西平阳府解州夏县知县。陈天尹在《吊祭沈龙震兄台文》云“阅壬申()吾兄脱宦海归,”康熙壬申(年)辞官回石头山。龙震公公任山西夏县知县期间,刚正廉洁,勤政爱民,不偏不倚,生活俭朴。沈龙震公与原配杨氏崇祀于石头山四古堂。
2、沈瑞麟,字弘睦,清岁贡,授开平学正。
沈瑞麟,字弘睦,沈龙震公之长子,岁贡生,康熙丁酉(年)授肇庆府开平县儒学训导。乾隆十年《陆丰县志》卷八之人物志云:“沈瑞麟字二中,岁贡生,夏令沈鸥亭公嫡子,忠贞黄仓潭公(石寨进士黄易)之佳婿,诗酒为豪,人咸称为翩翩佳公子,当道甚敬之。授开平儒学时堂翁陈讳还闽之名进士,乡谱情殷,年谊意笃,惟日酌酒,赋诗课士论文,著晨钟八警。垂训七载,卒于官绅,士莫不悼惜之。”生未详。据《衡山沈氏族谱》载,卒于雍正癸卯(年)官任上,雍正甲寅年(年)移葬于王公山,地形“猛虎擒羊”。配妣黄氏,坊廓都石寨人,进士黄易之女。公妣崇祀于石头山敬承堂,后人俗称“五房公”。
3、第一本《陆丰县志》撰写者沈展才
沈展才,字其昂,谥号古愚,龙雯公之孙,生未详。清雍正乙卯科(年)举人,截选知县。乾隆十年乙丑(年)与陆丰县知县王之正、贡生章朝赓等编撰《陆丰县志》。是年,沈展才奉旨为其祖母节孝林氏孺人建“天褒节孝坊”。乾隆己卯年(年)授广东嘉应州学正;乾隆辛巳年(年)冬,诰赠荣亲,父以子贵,其先父沈兆桂恩诏敕赠修职郎,其先慈石氏恩诏敕赠贞顺孺人。沈展才于乾隆丙戌(年)告老回家,卒于乾隆甲午(年)。
《陆丰县志》中录其诗《瀛洲石》一首。
瀛洲石
一洲有一情,一石有一趣。
游历乎其间,挥毫堪作记。
东南大江中,粼粼似排砌。
屈指十八端,因名为学士。
磐磴通地脉,茫茫不可纪。
鲛人多出没,鱼龙常鼓吹。
骚客时登临,仙都想如此。
有日侍经筵,点头若欲语。
4、“铁砧秀才”——沈晴光
沈晴光,谥号敦侃,陆邑增生,外号“铁砧秀才”。沈晴光虽然功名不若父亲沈展才和兄长沈春光,却留下了一个有趣的典故。传说铁砧秀才精通朝廷律法、乡规民约,他遵奉“言多必失“的古训,不轻易开口,一开口即如铁砧般不可移易,因此得了个“铁砧秀才”的外号。时任知县碰到难题都愿意向他请教。
有一次,县令派两名衙役给沈晴光送信,请他到县衙议事。衙役不识沈晴光,到了石头山后,见一人身着便服在石亭的树下纳凉,于是上前探问:“铁砧秀才家在哪?”这人刚好就是铁砧秀才,他听了心内有气:铁砧是外人强加的绰号,岂能当面称呼?于是他让两名衙役等一等,进屋换了公服,然后回信一封,并对衙役说:“县尊让你们把这个磨仔(古代磨米的石碾子,俗称‘磨仔’。)扛回县衙。”两名衙役深信不疑,扛起磨仔走了十五里路回县衙。知县愕然,拆信一看,上面写着一首顺口溜:
“先喊铁砧,后喊秀才,磨仔扛去又扛来。”
县令问明原由,哈哈一笑,骂衙役道:“你们得罪秀才了还不自知。快把磨仔扛回去,恭恭敬敬把秀才请来。”
四、曲韵南音响陆邑
石头山村文风鼎盛,流韵所及,化为曲韵南音。在该村传唱至今的白字戏,属汕尾市三大稀有剧种之一,历史久远,传承有序。
解放初,村民以自愿的形式组建了一个共有60多人的“石图山白字戏业余剧团”,在四乡八里演出,其武戏《三英战吕布》、《赵子龙救子》、《张飞失徐州》、《火烧葫芦谷》,其文戏《梁天来告御状》、《肖如兰报父仇》、《金如龙》、《杜建忠复仇》等传统剧目,深受老百姓喜爱,享誉海陆丰。
石头山地灵人杰、民风醇厚,历史积淀丰富,诚所谓“碧波任意荡螺河,文墨峥嵘揽石山”。
本文沈冰撰稿,沈智坤编辑,引用请注明出处。
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
如有错漏,欢迎指正交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