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梅州客家队助威团
他是中国足球的先行者,也是现在的中国球员仰慕着、却无法企及的顶点。在李惠堂的那个时代,足球具有了中国国球的荣誉,而他的贡献,不仅是为国家进了多少球,更在于他将足球提升到了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度。李惠堂的球艺道德,苦学精神,以及他的才学,一直为后人赞誉。
年9月中旬。粤东地区还沉浸在炙热的阳光里,路烤得发烫,知了在树上拼命地叫。五华县,锡坑镇。在一块标识着“世界球王之乡”的大牌子指引下,我们轻易地找到了李惠堂的故居“联庆楼”。
年,五华县人民政府把球王故居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联庆楼”且设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图片展览。每年,均有大量华侨、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以表达对球王的缅怀。
小心翼翼地迈进联庆楼的门槛,在有过堂风吹过的通道边,一位衣着陈旧的老人,昏昏欲睡。
“阿公,又有记者来采访了……”领路的妇女冲他嚷,老人这才仿似从梦中惊醒,缓缓扬起脸,朝我们友善地笑了起来。他叫李达培(音),今年68岁。球王李惠堂的侄子。
只笑平生专足球未知柴米是经纶
我们在烈日下疲惫地走着。
从抵达五华那一刻起,每逢碰见当地人,总是急切地问:你知道李惠堂吗?
让人欣慰,沧桑风雨并没将李惠堂的传说洗刷殆尽。已隔多年,现今提起昔日球王,尽管大多人犹如天宝宫女说事,但他们还是竖起大拇指,啧啧道,“当然知道啊,他可是我们客家人的骄傲。”
五华县属于梅州地区。整个梅州大约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客家人,这儿有“客都”之称。
李惠堂的祖先几百年前从中原地区迁移到这里,在这里,客家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言,自己的风俗,甚至自己的文字。五华县盛产建筑材料,从北宋开始,五华人就习惯于打石为生,是著名的“石匠之乡”。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巧手工匠。年,李浩如只身来到香港,承担建筑和铁路工程,并成为铜锣湾一带的巨商。
“联庆楼”正是李浩如回乡所建。房屋是典型的客家风格,总共有多间房子,建成之初,据说还装上了人工发电机——这在当时,李家是整个五华首个用上电灯的家族。
李浩如共有32个子女,李惠堂为其三妾所生。
年9月(农历),李惠堂出生于香港大坑村,7岁时被送回五华。上私塾的第一天,李惠堂就带上足球上课,从香港带回来的足球踢坏了,便用柚子做一个,每日,他都对着“联庆楼”侧门的狗洞练习射门技艺。
长久一来,院子里的两颗柚子树,竟全被他摘完。现在,五华县的传统木偶戏还有讲述他小时练球的故事。
几年后,其父让他回港读点英语,期望日后接生意上的班。而在英办皇仁书院学习期间,李惠堂却仍偏爱足球运动,常玩得入迷。李浩如认为“勤有功,嬉无益”。“李惠堂踢球过晚回家,他父亲很不开心,不给饭吃是常事,还经常受到打骂。”李达培说。但足球注定要成为生命中的天使,为李惠堂打开绚烂的人生之门。
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
记忆像白色的水蒸气,在充满历史感的阁楼里慢慢漂浮起来。李达培老人右手拄着一根拐杖,摇摇晃晃地领着我们参观。
“印象中,我应该有带过多名记者参观这里了。”他突然冒出一句。
昏暗的楼梯,发黄的照片,李惠堂住过的房间、曾用过的茶包也都尘埃密布。只是,在这个家族的眼里,所有的这一切光鲜依旧,这是他们恒久的荣耀。
荣耀的第一道光芒,还需从李惠堂成为球员那天说起。
年,在香港足球学校“夏令营杯”足球赛中,皇仁书院17岁的李惠堂穿着白帆布鞋出现在绿茵场上,虽然身体孱弱,但他展现出了高超球技,赛后被南华足球会吸收为甲级球员。
香港南华足球会是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支俱乐部。凭借出色的技术,李惠堂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成为主力。而当初极力反对踢球的父亲,转而也成为儿子的球迷。
“后来李惠堂在香港的每场球赛,他父亲都会到现场。”李达培说。
年,李惠堂代表中国队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决赛中,中国队5:1横扫日本,李惠堂的一次大力射门,击中日本守门员肚子,对方当场大吐鲜血,“李铁腿”的绰号不胫而走。同年8月,南华队首征澳大利亚。在未抵达之前,当地报纸画了一幅漫画讽刺中国队,球员有持辫入场的,有穿制服而肩铜铁的,种种样式,不一而足。
而在抵达澳洲不到20小时后,与南威尔士的比赛,18岁的李惠堂一出场就上演帽子戏法,令人震惊。赛后,李惠堂获得“最佳表演奖”,澳洲人也对中国足球刮目相看。而也正是这场比赛,李惠堂还掳获了一位澳洲少女的心。只是,他当时已有意中人——与其青梅竹马的廖月英。而后,在诗集《鲁卫吟草》中,李惠堂还写下来当时对那个澳洲女孩的愧疚,“好梦难成春色暮,此心长系百年情”。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远征澳大利亚归来后,引发了香港人对足球空前的热情,都争相一睹李惠堂的风采。不久,足球总会举办了一场南华与洋人球队的表演赛,设在跑马地旁的香港会场。
在黄啬名先生的《球国春秋》,有这场“自香港有足球比赛以来的最动人一幕”的详实记录——“这天,黄泥涌道住宅后方的土山,挤满了观众,球场之内,只有有盖和无盖两大棚,两球门后方还陈列着许多附近穷户搬来给经济看客站立观戏的凳子。还有一些穷光蛋,既不上山,也没钱买票入座,只是在棚座下的缝隙中窥来窥去,偷看片鳞只爪……”
老香港人都说,当年“球王”李惠堂在香港乃至亚洲的影响力比现在流行乐坛的“四大天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真正成就李惠堂职业生涯巅峰的城市,却非香港。
李惠堂出版的回忆录里,他写道:“在上海,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五年。”
上海是当时所有人梦想所在。当年出版的英国《旅行者》杂志说,任何一个环球冒险家,都会把上海当成是最重要的一站,“因为那里有趣、前卫、刺激。”而当时的上海人,不仅能及时看到好莱坞的新片,直接预订最新上市的书籍,还可以看到中国水平最高的足球赛。
年,李惠堂和刚完婚的妻子廖月英,初到上海,很快就被新潮生活方式吸引住。上海滩,足球队和赛事林林总总,而水平最高当属“史考特杯”,这项赛事的冠军一直被国外的球队垄断着。但在李惠堂加盟上海乐群队的第一年,就为球队带回来冠军奖杯——决赛中,依靠李惠堂的进球,乐群队击败英国的莱斯队。
这场比赛轰动了整个上海滩,而那句著名的“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正是从那场比赛后,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流传开来。
年,由于不愿受黑恶势力的控制,李惠堂愤然回到香港。“李惠堂难忘上海,而上海也同样忘不了他。”李惠堂的另一个侄子李达宏回忆说。在上海的五年,是李惠堂处于顶峰的时段。正是李惠堂的影响,上海当时的足球运动,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一腔肝胆存人热半世风尘为国争
这些年,前五华县“公路局工人”李达培退休后,最主要的事,就是“神情落寞”地枯坐在“联庆楼”前,守护着这座祖宅,接待世界各地来的记者。只是,足球仍是这个家族的脐带,依然是这片土地的血脉。
作为“足球之乡”,梅州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会踢球。这里对足球的热爱方兴未艾。任何一个县城乡镇,足球场数不胜数,足球人口也居全国前列。
多年来,除了李惠堂,新中国成立后,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了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多名,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队员35人——包括曾雪麟、蔡锦标、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吴伟英等。但随着中国足球的日益滑落,昔日的“盛世景象”,却变得愈加难以再现。
其实年轻时,李达培也是一个水平很高的业余球员。就算现在年迈,他常在夜深人静时躲进房间,独自沉醉——看马拉多纳,看普拉蒂尼,看罗纳尔多。
我小心翼翼地问老人,“您怎么看现在的中国足球?”
一口烟悠然地吐出来,然后一摆手,“和李惠堂那个时代真的没法比,没有一点生气,也看不到希望……”
他的这句话,放在如今这个中国足球的严冬,就像钢针一样,刺进了那些正在麻木,或者将要麻木的心灵。
《中国足球演义》的作者之一苏少泉同意这种说法,“李惠堂带领中国足球称雄亚洲并进军奥运会大约20年的时间里,的确创造了中国足球史上难以复制的黄金时代。”理由很简单,“至少当时亚洲没有哪个队能与中国队抗衡。”就算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队以0:2输给英国队仓促出局,“平心而论,失利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实力所致。”
那是中国足球队首次出征奥运。年5月,作为队长,李惠堂率领球队从上海出发,转战东南亚各国踢了27场球,以24胜3平的成绩募集到各界华人华侨捐赠的5万元法币,球队才得以参加柏林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筹资的这两个月中,队员们坐最差的船舱、住最便宜的旅馆,有时甚至打地铺,饭还得自己做——舟车劳顿带来的体力不支,最终憾负。不过赛后,李惠堂们的无畏精神和精湛球技还是让国外友人惊讶,德国、奥地利、瑞士和荷兰等国家的体育界人士,纷纷邀请中国队做赛事访问。
阿森纳和巴黎红星队,当时看中了李惠堂,但都被这个淳朴的客家人婉拒。
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
木讷、朴实,话不多——李达培老人,默默地抽烟。突然想到什么,蠕动的嘴唇间便冒出一些零星的话语。
更多关于李惠堂的回忆,断断续续地,像泛黄的日历渐次展开。
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当时,中国的东三省落入日寇的魔爪。中国队和日本队的决赛格外引人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