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石弓古迹和传说全集值得收藏

石弓镇的山、河、古迹和传说

石弓镇位于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处,东临濉溪县临涣镇,西靠马店集镇,南接青疃镇,北依丹城镇。辖区面积79.8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石弓集。石弓镇是一个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这里就是官商通行的必经之地。当时,有一蓝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过客店,招揽过往的客商与行人食宿和歇息。因姓蓝的是村中一大户,此地,就被称之为“蓝店子”。后来随着店铺的逐渐扩大和人口迁入的增多,这里就变成了集镇。现在的石弓集,已成为涡阳县北部较大的集镇之一。是其方圆几十里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又是石弓镇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石弓镇交通发达,境内有青永铁路穿过,安徽省S省道(公路)贯穿南北,以石弓集为中心通往四周的乡镇和村庄已全部实现了水泥路面。正在建设的济祁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经过该镇。石弓镇又是皖北亳州市境内少有的几个有山的乡镇之一。石弓镇在撤区设镇之前的石弓区时,其境内有石弓山、嵇山、齐山和华山。远古时期,石弓这一带人烟稀少,山上山下层林密布、花草丛生,植被茂盛,平原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是一派山清水秀,风光怡人的景象。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绿林贤士、佛门道教等名人隐居、云游之地。唐朝时期,石弓山上就建有神庙寺院。直到明清,这里的神庙寺院都保存的非常完好,香火旺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石弓镇境内仍遗存有诸多名胜古迹、庙观佛寺。奇闻轶事、民间传说也十分动人有趣。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寻觅观看,一饱眼福。石弓山据有关资料,石弓山原面积2.19平方公里,海拔68.3米。《石弓区志》载:石弓山古名龟山,因此山有三峰。其中的中峰形状如龟,山顶平似龟盖,山前有一石鼓似龟头,山后尾稍长,似龟尾,四角有山涧,似龟腿。因形状得名,把此山叫“龟山”。石弓山又因山的中锋前有一巨石,呈鼓状,鼓面直径近二米,人称“石鼓”。据传说,那时可以擂响,响如战鼓声,可传三、四十里。所以当时又把此山称为“石鼓山”。

秦朝时,石弓一带,归宿州所辖。据《宿州志》载,黄石公曾隐居于此,黄石公授予张良《阴符兵法》于此山。故此山的山名又叫“石公山”。又传,秦汉年间,当时的文人因对现实不满,不愿为官,便三三、两两隐居深山。曾有十个老翁隐居此山,又把此山叫“十公山”。石弓山周边的地区,也有人把石弓山叫“石磙山”。因石弓山自古以来盛产石磙,远销方圆数百里。又因“石弓”与“石磙”谐音。故把“石弓山”称为“石磙山”。到了明清时期,石弓仍属宿州所辖。宿州知府巡视此山时,见山的三峰弯曲,颇似弓形,遂命之曰“石弓山”。山名沿用至今。石弓山山石石质坚硬细腻,色青有光,内含白色花纹,可做石板、石臼、石磙、石槽、石碑、石桌、石凳等物。若烧制石灰,粘性亦强。为当地一大宗财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有关部门鉴定,石弓山的山石为优质青色石灰岩大理石,驰名国内外。品种有稻香玉、彩云玉和灰云大理石等,是建材、装修的好材料。储量可达万立方米。可惜的是二十一世纪初,相关部门把石弓山整个卖给了企业。一座蕴藏着优质大理石的宝山,有着几千年传说的山,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山,被几百万元卖掉了。收买的企业,并非开发,全是开采。现在的石弓山,早已名不副实,不仅不见了“三峰弓”的形象,而且,整个山体被开采的千疮百孔,有的地方变成了深坑、水塘。山上的寺庙、古迹毁于一旦,现只能是传说而已了。嵇山嵇山位于石弓山的东北约3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海拔54.3米。嵇山为石山戴土,独立之山丘。山上土层很厚,故称此山叫“土山”。山前有一村庄,名“郭黄楼村”,当地人又叫此山为“郭土山”。志载,晋代“竹林七贤”嵇康的祖上,因避怨,由会稽上虞徒居于此,以山名为姓,在山下的竹林以打铁为生。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也葬于此山。嵇山上发现的嵇康墓穴,常有游人参观。

嵇康

齐山齐山位于石弓山的西北约5公里,面积0.1平方公里,海拔41.3米。齐山,原名“双凤山”。因双峰对峙,山之内坡有黑石两块,形如凤而得名。齐山两峰,一曰东齐,一曰西齐。东齐山顶有天齐祠,山北有齐王墓。据传,春秋期间,有齐姓人占此山称王。当时,有双凤自西南飞至,各落一峰,身化为石。齐王闻之,甚为惊异,乃驾临观看,果见有二石如凤凰状。旁有阿谀逢迎者曰:“昔日凤鸣岐山,周武王遂得天下,今双凤落于我境,乃我主得天下之先兆也。百年陛下归天,若殡于此,可应此兆。”齐王深以为然,是年,齐王驾崩,果葬此山,故曰“齐山”。华山石弓集内有一小山,古称华山。因经数年开采,久已夷为平地,中间反成巨坑。当地人称此地为“小山子窝了”。山窝之西岸上,有一块方丈凸石,光滑如砥,东高西低,稍倾斜,面上有巨人仰卧所压之痕。首颈、躯干、四肢清晰分明,旁有马躁时踢趴之蹄迹,四蹄之间,有马撒尿冲刷之凹坑,一切惟妙惟肖,穷形尽相,令人深信不疑。此地这一块凸石,便是传说中的“陈抟卧石”的遗迹。陈抟陈抟,为五代宋初人士,字图南,号扶摇子,生于唐末。五代时,社会动乱,(自公元九O三年唐亡至公元九六〇年宋立,其五十余年,七易朝代),于是他不图仕进,在华山修道,称“华山处仕”,常一觉百余日不起,每闻改朝换代,他即皱眉数日,及闻宋太祖登基乃笑曰:“天下自此定矣!”宋太祖赐其号曰:“希夷先生”。陈抟著有道经《指元篇》,被后人尊为道家老祖。石弓集内“小山子窝”西岸方丈凸石之上巨人仰卧所压之痕,传说为陈抟老祖卧息压成,老祖一觉睡了八百年,压小了此山。包河淮河水系的浍河支流包河,自西北至东南经石弓镇境内中间地带穿过,流经石弓镇的十三个村,全长10公里,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是涡阳县的四大水系之一。也是石弓人民的母亲河。包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商丘县黄河故道南侧的张祠堂。向东南流经商丘市、虞城县、亳州市、永城市,于邢园附近喇叭口沟入口处进入涡阳县境,经丹城镇流入石弓镇,在石弓镇的刘浅附近出石弓镇入淮北市濉溪县境,于濉溪县临涣集附近汇入浍河。传说,在宋代,包公到陈州放粮到此地,因运输有困难,非挖此河,不能以承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故开此河,以保运粮畅通无阻。后人感其大恩大德,故称此河为“包河”,以永志千秋不忘。石弓镇境内,包河的主要支流有涡包河、岭子沟、郗沟、义民沟、孙沟、梁沟、相沟、曹沟、西寺沟、东寺沟、许沟、郑沟等。其中涡包河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涡阳县实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时,组织万人民工开挖的人工河,涡包河的开挖将涡河水系与包河水系连通在一起。较好地增强了石弓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山庙石弓山中峰的山顶上,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保存着一处较为完好的寺庙。原名“太山庙”,因石弓山的中峰叫“太山”,故太山顶上的寺庙就叫“太山庙”。后来,当地人俗称“太山”为“大山”,这座寺庙也随之易名为“大山庙”了。大山庙又称“上寺”,是对“下寺”而言。上寺主体建筑是前后两栋,分别为三大间,约为一般住房的十二间之广。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成为四合院。据碑文考证,该庙为唐朝贞观年间建造。东西厢房为长老及众僧住室,前后大殿供神。前大殿供“三霄娘娘”(即云霄、碧霄、琼霄)。后大殿供“太阳奶奶”。前后大殿所供之神两旁,均有因果报应故事的五彩泥塑和石雕衬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山庙还有两个僧人守在寺庙,两个僧人的法号,分别为“腾江”、“腾良”。大山庙会据史书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大山庙的香火非常旺盛,方圆几十里,乃至上百里的民众,都来大山庙烧香拜佛,求佛保佑平安、升官发财,求观音或送子娘娘送子等。后来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年两次的庙会。每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十月二十五日,是石弓山大山庙会的正会日。这一天,石弓山,山上山下便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招来四面八方的商贾和各种形式的文艺团体聚集石弓集,繁荣了集市贸易,活跃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旧俗,树新风,石弓山大山庙断绝了烧香拜佛的迷信活动。当地人民政府把石弓山大山庙会,改办成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并将会期延长到三天。即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和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现在当地人把这两个会期称为“石弓古会”,“古会”仍是各地经商者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日期。“古会”期间,商品的交易量和人们的消费量是平时集日的数倍。极大地促进了石弓镇的经济发展。法云寺大山庙东去约五十步,又有一寺院,史书称“法云寺”,俗称“下寺”。此寺院主体建筑为两进,两边有东西厢房。法云寺前殿,供“观音大士”,坐于莲花台上,慈眉善目,眉间点有“吉祥痣”,唇红齿白。后大殿供“释迦如来”,两旁立有十八罗汉,一个个横眉立目,相貌威严。中大殿供有弥勒佛和韦驮佛象。

黄石公庙从法云寺东去约二十米,有三间独立小庙,谓“黄石公庙”。坐北朝南,靠西墙依山有一山洞,口之大小为一人能入内。人称“黄石公洞”。庙前有一方平坦场地,约百米见方。庙内曾有黄石公塑像,黄冠素裳,宽袍大袖,鹤发童颜,二目有神,大有仙风道骨之尊。身后并有道家故事的彩色壁画,绚丽多姿,古色古香。凡人误入仙境据传,黄石公庙前的山坡上,有一块被山下村民开荒耕种的耕地。有一天,这位村民赶着耕牛来到这块地里耕地,干到半上午,人累牛乏,他就停止耕地,歇息一会。这时,他看到黄石公庙前的石凳上有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下棋,他便走到跟前观看。在他观棋的过程中,就看到身旁的树叶,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黄,一会儿又变绿······。当这两位老人一局棋下完,抬头看到这位村民便说:“时候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家?”此时,这位村民才恍然大悟,想起耕牛和耕地的农具还在地里。就在他一转身要走的时候,不见了两位老人。他急忙来到田地里一看,早没有了耕牛和农具,他家的地里已生长着庄稼,他只好向家里走去。可是,当他来到村庄一看,他看到的村庄和房屋都变了样子。村庄里的人,他也不认识了,村里的人也不认识他了。当他来到自已家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也不知是几代子孙了。他向家人讲述了他当年上山耕地,看黄石公庙前两位老人下棋的事。家人才想起,曾听老人讲过,那一年,他到山上去耕地,到天黑的时候,还不见他回来,就去山上找他。但是,到了山上那块地里,只见耕牛和农具在地里,却找不到他。后来全家人又四处找了好多天,也没有找到,多年之后,家人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这个传说,有人说,他可能是误入了仙境。大寺(圣寿寺)大寺(圣寿寺),位于石弓集的东南约八华里,紧靠包河南岸。据碑文记载,这片寺院为唐朝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二年)建。该庙主体建筑是后大殿三间,造型巍峨雄壮,美观大方,约有民房十八间之广。正中间一间,又向后凸一间,使整个建筑呈“凸”子形。当地人称这一间为“倒坐观音”。据佛经上说:问观音为何倒坐,皆因劝世人不肯回头,怒而面北。临大殿迄东,有毗卢殿三间,东西厢房十二间,组成四合院。门楼稍高,约突出两边房尺余。门两边各有一石狮子把门,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出门下台阶五级,即是广场,约两千五百平方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该寺院还有一名僧人看护寺院,姓齐,名广云,法号“海龙”,时年八十高龄。当时为涡阳县政协委员,每月由有关单位发生活补助金三十元。仰前寺仰前寺,位于石弓集南约九华里,原为一个空旷地带,是一个四合院。前后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香火也很旺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改作一所小学。相庙石弓集东约七华里,有一个村庄以相姓人居住为主。这个村庄的西北角有一座庙,人称“相庙”,这个村庄也叫相庙。相庙是石弓这一带,除了大山庙、黄石公庙在乡村的小庙中,是一座较大的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被改作小学之用。美姑楼石弓山中峰古寺院后,曾有一楼,高约两丈余。世传该楼为三霄仙姑(即云霄、琼霄、碧霄)梳妆美容之所。三肖仙姑在此楼梳妆打扮之后,更加娇美,艳丽非常。故将此楼叫作“美姑楼”。嵇康墓嵇康墓位于石弓山东北约六华里的郭黄楼庄北,嵇山(郭土山)南麓。嵇康本姓奚,家住浙江省会嵇山下。他的先祖为了躲避仇人的暗算,全家迁居安徽省涡阳县。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曹魏人,官做到中散大夫,学识渊博,举止稳重,精于音乐,极善属文,与当时名士阮成、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等六人为友。他们常于竹林间游乐论文,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当时曹魏名臣“司马氏”,大权独揽,意欲篡位。嵇康等人对“司马氏”的作为深为不满,常加非议,进行抨击。而当时掌握国家权柄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兄弟父子则视嵇康为眼中钉,肉中刺,遂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嵇康死刑。刑前,太学生数万人请命,要求减刑,并拜嵇康为师。“司马氏”非但不允,反而增加了杀害嵇康的决心。嵇康在临刑前,还抚琴一首,琴韵抑扬顿挫,与平日一样,以示其不以生死而改变反抗“司马氏”的决心。有出土的碑文记载,嵇康生居涡阳,死后葬于嵇山(即郭土山)。毫无一点疑者,惟嵇康一人。其声名煊赫,生有闻名当时,惟有传于后世者,也惟有嵇康一人而已。楼台子楼台子,位于石弓山东南约五华里,丁庄村以北约三百米处。这里有一处面积约平方米的土丘。据传,这里原为一富豪大户的宅院。当时,这户人家,有粮田千顷,骡马成群,楼堂瓦舍百间。不知何时衰败,这里成为一片废墟,时代久远,变成了这一土丘。土丘之下埋有何物,无人知晓。当地人把这里叫作“楼台子”。响场楼台子西南角,有一方平地,据传,是当时楼台子这一户人家的响场。这户人家,为了显赫家境富裕,就把这方土地,挖成一个圆形的坑状,立柱架梁,在梁上铺上木板,板下吊着无数铃铛,这里就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形木板场地。场地上方安装支架,支架上可罩篷布。收割季节,这户人家就在这场上打场脱粒,骡马拉着石磙在木板场上跑动时,就可听到木板下吊着的铃铛声响,十分悦耳动听。故此场叫作“响场”。如果遇到下雨天气,响场上罩上篷布,雨水顺着篷布流进下面的坑中,和晴天一样不误正常打场脱粒。遇到天气炎热的晴好天气,响场上罩上篷布,篷布又可遮挡阳光,防暑降温,不误在场地上劳作。马趟子响场的南边有一条村道,当地人叫这一条村道为“马趟子”。据传,当时,楼台子这户人家的佣人经常在这条道路上遛马,成群的骡马在道路上跑来跑去,十分壮观,人们就把这里叫作“马趟子”,流传至今。孙庄户石弓山东南约四华里,S省道南米处,有一方约20亩耕地高于四周,当地人把这块地叫“孙庄户”。当地人说,这块耕地的土质和周围的土质截然不同,孙庄户的土质含沙量大,松软,又很肥沃,生产的粮食籽粒饱满。这里很早以前可能是一个村庄,何年何月因何故掩埋在地下,不得而知。一步俩井石弓山中峰的东北半山腰处,有一凸石,石面平整,高约尺许,石面上有俩个石眼,顺山之势西南东北排列,间距一步,口若茶盏,当地人谓之“一步俩井”。据传说,这俩井在夜间子时,井口可大,山上僧人可在井中取水,白天恢复原状。又传,相当年,此井深不可测,曾有一卖丝绒线者,感到稀奇,遂以其所卖丝线坠石探之,竭尽担中之丝,犹未探至井底。今该井已被土石填埋,唯留痕迹而已。大和古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地政府组织民工在石弓山中峰前,劈运山土,备建石料厂时,掘出一古井。上有条石覆盖,井口直径一米有余,青砖砌成,当时有人用绳系砖探之,深达三十四、五米,井水水面粼粼,隐约可见。山前一村民曾拾得一块砌井古砖,方尺许,上锲隶书:“大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竣”,为公元八三O年,距今已一千一百五十二年。依此,当地人把这口井称作“大和古井”。万宝泉(又称暖泉)万宝泉位于石弓集西关,包河东岸临水。泉眼如斗口,虽不甚热,然隆冬亦不结冰,数九寒天,附近居民常往泉边洗衣。泉水水面上,经常是雾气缭绕。曾有传说,此泉为陈抟周游此地,人渴马乏之时,掘土现泉。又传,饮用此泉水,可病疾。故称为“万宝泉”。透龙碑据传说,石弓山中峰大山庙前,约六十步,有黑石一方,矗立山坡,酷似碑状,石质细腻,晶莹反光,明滑如镜,可映人影。更甚者,乃天气晴朗之时,可南映龙山,虽相距三十余里,亦可分辨山上行人。唯薄暮暝暝或稍有云雾,则不复可见。古人称该石为“透龙碑”。席地石弓山东峰的西山坡上,生长着大小不一的十余块草地。每一块草地,绿草成茵,呈矩形,其四周均为光秃秃的山石,这些草地宛如一床床绿色的草席铺在地上,边缘如刀切一般,界线分明。虽铲除耕耒,犹能复生如故,历经泥沙覆盖,山水冲刷,依然如是,别有风趣,为该山所独有,其中之奥妙,无人可知。因其形为席状,当地人奇之,故称谓“席地”。此情景,二十世纪末笔者还曾亲眼目睹过。黑沙河倒流水石弓山中峰与东峰之间,有一涧溪。涧底、两侧皆黑沙,当地人称这一涧溪为“黑沙河”。因山势所致,这一涧溪东高西低,雨时山水自东南流向西北,与当地的河水流向相反,特别是山洪暴发时,山水裹着黑沙奔腾咆哮泄入石弓山西北的包河之中。此景象被称为“黑沙河倒流水”。“黑沙河”的中断有一凸起的黑沙包,形似乌龟,头低尾高,似若下山之势。山水至此,一分为二后,又合二为一向西流去。此景象,当地人称其为“乌龟下山”。夏日里,山洪暴发或暴雨时,黑沙河水流湍急,漩涡颇多,抛入鹅毛即可沉入河底。此景象,人亦称奇,又把“黑沙河”称为“鹅毛沉底之河”。两山夹一桥“黑沙河”上有一简易石板小桥,位于石弓山中峰与东峰之间,当地人就把这座小桥称为“两山夹一桥”。此处,为山前山后唯一通衢,远古时,石弓山山高林密,这里山势隐蔽,地僻险恶,极易歹人作案,过往行人被害,时有发生。常有髅骷暴野,磷火多现。行人至此便会毛骨悚然,胆战心惊。故谓此桥又叫“小鬼桥”。龙沟据传说,古时天上有一小龙,因行错雨,上天降罪,贬斥人间,落于石弓山东麓,尾北首南。当时正值盛夏酷暑,该龙为病所疫,困于荒野,身下蝼蚁满地,身上蚊蝇遮天,蜿蜒辗转,濒于毙命,痛苦异常。黄石公见状怜之,乃以佛尘驱蚁蝇,又于百会穴上深砭一针,既而口含钵水,猛淬其顶,小龙即时生机盎然,长吟一声,昂首而起,渐离地面,回首对石公将头连点三点,以谢石公搭救之恩,然后腾空向南而去,其尾划地为沟。此沟即今孙沟。故当地人称为“龙沟”。

仙人巷石弓集西关居民区内,通往“陈抟卧迹”石的一条小巷,当地人称为“仙人巷”。据传,陈抟老祖,来到石弓山,在包河岸边“万宝泉”饮水解渴之后,便骑马(也曾有“陈抟住此山时,有一驴一石弓为伴”的传说)经过这条小巷来到现存的这块大青石上卧石而睡的。并在小巷的石板路上,留下清晰可辨的马蹄(或是驴蹄)痕迹。如今,这条小巷亦在。“仙人巷”也是石弓山古称的八景(万宝泉、仙人巷、陈抟卧迹、透龙碑、一步俩井、黑沙河倒流水、两山夹一桥、席地)之一。

神桥石弓山西约七华里,有一个村庄,名曰“神桥”。这里有一条双横沟自南向北,穿庄而过,汇入包河。沟上有一石拱桥,村人皆称“神桥”。究其名称的来历,皆云:“此桥为神仙所修”。据传昔时,此村有三霄娘娘庙一座,村民们每日焚香膜拜,虔诚之至,感动了三霄娘娘,三霄娘娘见此村中双横沟上无桥,每逢汛期,沟水上涨,两岸村民过往不便,遂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此修石桥一座。村人早起,忽见此桥,惊叹不已,皆云为三霄娘娘所修,乃命此桥为“神桥”,此庄为“神桥庄”。蓝桥与《蓝桥会》据史书载,明朝万历年间,石弓山下有一小集(即今石弓集),当时,这个小集叫“蓝店子”。因有一蓝姓人家,最早在这里开了一家过路店子,后来才逐渐形成集镇。集东魏庄有一书生,姓魏名学士,于集内华山学馆攻书。一日学暇外游,适逢一女郎往井边汲水,魏生视之,乃本集蓝田玉之女,瑞莲也。魏生在此求学,与瑞莲间或相遇,见其青春妙龄,面如芙蓉,口若敷朱,早有爱慕之心,遂向前求水解渴。瑞莲亦见魏生举止潇洒,品貌端庄,久有托配终身之意,此时二人眉目传情,顿觉难解难分。魏生遂解扇坠儿为信物,瑞莲亦拔金钗作表记,相约当夜于井边桥下相会。是夜,魏生如期赴约,桥下待会。末几,风雨骤起,电闪雷鸣,山洪暴发,水漫石桥,魏生仍手持金钗抱石守信。再说瑞莲汲水至家,父亲怪其归晚,又见失其金钗,甚疑,遂严加看护,禁其夜间出门。瑞莲不得脱身,心急如焚,及至天明,奔至桥头,见魏生尸逼芦苇丛中,尚手握金钗,顿时目瞪口呆,心痛欲裂,悲叹:“我与魏郎既有前盟,终身已定,不能同生,但愿同死!”遂投水殉情。此桥原为无名小桥,魏、蓝忠贞爱情为众人所感,遂谓此桥为“蓝桥”。又有文人以此为题编成戏剧《蓝桥会》颂之。然蓝家以为该戏有损自家体统,严禁在本集上演,延续很久。

李桥石弓集西包河上有一古老石拱桥,叫“李桥”。桥西头有一个村庄叫“桥头李家”。该桥以石弓山的山石为料,全部用青石板、块砌成。拱形桥孔五个,中间一个桥孔最大,左右边两个逐渐次之,桥面用青石板铺成,宽约六米。二十世纪末,包河闸建成后,河水上涨,该桥被河水淹没。现有一座新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梁代替了该桥。遗履桥石弓山东南约一华里,包河上也有一座五孔石拱桥,相传为“遗履桥”。据史书载:此桥何为“遗履桥”,究其原因,为秦末专制最甚,天下的知识分子都是销声匿迹,敢怒不敢言。如张耳、陈余、沦海君等有志之士,都是如此。黄石公是当时的隐士,也不例外,他一方面销声匿迹,一方面潜谋革命,与张良志同道合,同于淮(河)、泗(县)之间做地下工作。张良此次指使沦海君拿四十斤重的铁锥行刺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虽然不死,总算大吃一惊。秦始皇被荆轲刺的是第一回,被高渐离刺的是第二回,这算是第三回了。秦始皇侥幸免祸,恼羞成怒,便令天下大搜十日,以示对付。结果不但未拿到张良,连沦海君也未捕得。可是张良做过这些险事之后,不得不隐蔽几天。他隐蔽时,在石弓一带与黄石公相遇。因他们同命相连,一见如故,黄石公说:“我有一部《阴符兵法》密书,明日早来,授予你。”次晨,张良来到预定地点,但在黄石公之后,石公怒道:“与长者约会,而自误其期,未免不对。”不于书而去。第二次,张良虽早,但石公更早,仍未于书。第三次,天刚半夜,张良总算走在黄石公的前头,到了约会的地点,停了一会石公方来。张良礼毕,石公即出书授之。张良观之,系姜子牙兵书,喜出望外。既得此密书,如饥似渴,熟读数遍,精通其中之奥秘,后用来辅佐汉高祖刘邦。刘邦终于灭掉秦朝而得天下。当时都称张良为帝王师傅,实际说来都是黄石公传与他的。这段故事与“遗履”二字有何关系。原来,黄石公本住在石弓山下,张良等人在谋刺秦始皇未遂之后,为躲避秦始皇的搜捕,也到了石弓山。他俩第一次相遇时,黄石公坐在石桥上(现遗履桥),所穿的旧鞋,掉于桥下,他看见张良后,欲授兵法密书,想试验一下张良有无诚意,便倚老卖老地说:“孺子为我拾起鞋子。”张良本是韩国公子,他的先人,五代都当过韩国的宰相,哪里受过这等侮辱,心内勃然大怒,便想欧打黄石公一顿。转而一想,现在正是忍辱负重,甘居人下的时候,只好服服贴贴地跑到桥下,替石公拾起鞋子,后又跪在地上,恭敬地替石公穿上。黄石公心内欣喜,便说道:“孺子可教”,然后才把《阴符兵法》授予张良。按照当时的话说,鞋叫“履”,掉叫“遗”,遗履就是鞋子掉了。据后人估计,当时黄石公是想挫折张良,故意弄掉鞋子,所以这桥叫“遗履桥”。由于该桥距石弓山约一里多路,“一里”与约“遗履”字音又很相近,当地人后来渐渐地把此桥叫作“一里桥”了。经查《史记》记载,此故事发生在江苏省下邳之圯桥。为何在石弓地区广为流传,时间、遗址、人物等又与故事情节相当接近巧合。众说纷纭,不能统一,只能留作后人考证。二十世纪末,涡阳县人民政府在“遗履桥”东修建包河闸,拦河蓄水,将“遗履桥”淹没水下。

道竹桥道竹桥位于包河的下游,石羊庄南,距石弓山约九华里。是一座八孔水漫石桥。河水稍涨,便无法通行,此桥为何叫“道竹桥”,无人知晓。据传说,此桥为唐初张士贵所建。当时,张士贵在朝中为官,家住石羊庄,便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启奏皇上拨银建桥。皇上准奏,即拨帑银万两,命士贵监造。张士贵领旨回乡,不言皇上拨银建桥之事,招来能工巧匠,兴建豪堂华舍,其建筑富丽堂煌,如皇宫一般,而后又建陵筑墓,工程庞大壮观,与皇陵无异,墓地石碑林立,石香案、石香炉、石俑、石马、石羊、石龟不计其数。仅用些碎石在包河上垒一座八孔水漫石桥,桥头立一石碑,编一歌谣,进京回旨。歌谣曰:“道竹桥,八丈高,履桥到它半身腰,精修桥长一百(碑)单八孔,玉石栏杆金小雀,人过桥上百雀叫,赛过天河喜鹊桥。”皇上闻禀大喜,即要御驾亲观。张士贵闻言色变,遂又急中生智,忙奏道:“万岁恐不服我乡水土,若龙体欠安,小臣吃罪不起,且我乡蚊虫既多又大,万岁岂能受了?若万岁不信,我可回乡,捉一只与万岁看。”皇上将信将疑,即命张士贵回乡捉蚊。张士贵回乡捉一只金蝉回京,拜见皇上,将金蝉从袖筒内放出,金蝉高叫展翅飞去,吓得皇上目瞪口呆,再也不提观道竹桥之事,张士贵暗自高兴。次年,一钦差路过此地,原认为这里有桥,不会阻隔,但临河一看,只见河水泱泱,微见水面下有一小石桥,回京上奏皇上张士贵此欺君之罪。皇上大怒,传旨将张士贵全家抄斩,户灭九族,老坟地深挖三尺。公元一九六六年,当地人民政府拆除道竹桥,在其西侧建立一座水泥板桥,名曰:“红卫桥”。张士贵(或家族)墓地道竹桥北约一百米处,有一大坑,面积约平方米。坑内残碑横七竖八,残破的石俑、石马、石羊等物狼藉满地,据传即是张士贵墓地。但在此处的一块石碑的碑文上,又显示为“张士擂之墓”。《涡阳新志》上说:为元代张德之墓。不知孰是孰非

断头石羊

在张士贵墓地的大坑内,有一只无头的石羊,就这只断头的石羊,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说是相当年,这里有一家财主,家中有一女儿,芳龄十七八岁,长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其父家规甚严,该女深居闺室,从不出门。有一日,此女的父母发现其,日渐消瘦,面色发黄,显现病态。便请来名医给女儿看病。但是,名医请了不少,都没有医好。然后,就怀疑其女儿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父母。经再三追问,女儿便向父母说出了实情。她说:“近日,每天晚上半夜时分,就会有一个穿着白色长衫的男子来到她的房间,和她幽会,当鸡叫时分便离开。”女儿的父母,就询问看门的家丁,晚上是否有生人进入,家丁皆说,每天晚上都是大门紧闭,绝无生人进入。女儿的父母感到奇怪,不知何因,便请来道士,查明原因。道士来后,拿出一个丝线团,要其女儿在晚上那白衣男子再来幽会时,将丝线一端悄悄地拴在白衣男子的勃子上。是夜,那白衣男子照例按时来到这女儿的房间和她幽会。这女儿就按照道士的吩咐,在那白衣男子要走的时候,悄悄地将丝线的一端拴在他的勃子上。天亮以后,道士就带着这家主人顺着丝线找去。结果到了张士贵的墓地深坑里,看到丝线拴在一只石羊的勃子上。这才得知,那白衣男子就是这个石羊。这家主人愤怒至极,找来铁锤,将石羊的头砸掉。从此,再也没有那白衣男子来纠缠他的女儿。朱洪武挖包河包河虽然是平原上的一条河流,但是河道极为弯曲,被称作“无一里直河”。据当地人传说,这与朱洪武有关。说是,当年朱洪武为了躲避朝廷官兵的追杀,混在开挖包河的民工中间。起初,他吃了睡,睡了吃,就是不干活,而且饭量还很大。民工对他非常不满,纷纷指责他好吃懒做。这一天晚上,他在大家都熟睡以后,来到工地,变成了一头大公猪,使出憋了一肚子的气,在河道里拱起土来,象犁子犁地一样向前拱去。拱到有砂礓的硬地时就拐一个弯,再遇到一个砂礓硬地,再拐一个弯。就这样,一夜之间,朱洪武拱出了如今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包河。天亮以后,民工们起床一看,都非常惊奇,方知朱洪武不是一般凡人。此为民间传说,只供茶余饭后开心取乐而已。大力士良老坡据传说,从前,石弓集东良庄有一个叫良老坡的人,身高六尺,膀大腰圆,力大无比。在河工挖土时,别人是两人抬一筐土,而他则是一人挑两筐。人称“大力士良老坡”。说有一次,他从石弓集赶集回家,路过一个村庄,口渴难忍,正巧有一村妇在井边汲水,他向前深施一礼,要在其水桶中喝水解渴,村妇可能怕他弄脏了桶中之水,没有应允。良老坡非常生气。恼怒之下,到附近的打麦场一手携来一个石磙,来到井边,将两个石磙卡在井口之上,然后便回家了。又有村民到井边汲水,看到井口被两个石磙卡住,无法汲水,又没有力气两手各搬两个石磙,如果只搬一个,那一个就会掉到井里。有村民看到此景,立即想到可能是有人得罪了良老坡。一打听,方知刚才良老坡借水解渴之事。于是,便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亲自到良老坡家,当面赔礼道谢。良老坡这才气消,来到井边,两手同时用力,轻而易举地将两个石磙搬走。又说,良老坡饭量很大,能吃一筷子扎透那么厚的烙馍。有一次,他去岳父家串门(走亲戚),不巧,只有其小孩的舅母在家。小孩的舅母知道他的饭量大,蒸了一锅馒头,都被他吃完。就在这时,其小孩的舅舅从外边回来,看到馍筐里没有馍了,就问他:“可吃饱吗?”他笑了笑说:“什么饱不饱,吃点垫垫算了。”良老坡走后,他小孩舅感到很没有面子,就很生他老婆的气,埋怨其老婆做饭太少,并动手打了老婆。他老婆也感到委屈,便一恼上吊身亡。

注:《石弓镇的山河古迹和传说》一文,资料来源于《宿州志》、《石弓乡志》、《石弓区志》、《涡阳县志》、《涡阳揽胜》等及本人在石弓实地踏看、走访和耳闻目睹。文中所列古迹、庙宇和建筑实存能见的极少,多为传说或是近年来遭到毁坏灭迹。但是,今虽然不能再见其物其貌,有些古迹和文物也是我和我的上代人所亲眼见到过的,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记录在案,传给后人。望持不同观点者指正。

文/安徽省涡阳县涡北街道办事处:陈钦然

免费订阅关註┊







































白癜风中医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jj/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