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五华县 >> 五华简介 >> 语宝

语宝

导语

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是中国人乡土认同的根本,方音俗语构成了各地的底色。有一群人,毕生以研究方言为使命,严修鸿先生是其中之一。

高中某一天,他去找一位闽南籍的吴国珍老师,师母带着他敲了敲书房的门,说:“乌狼摧栗”(闽南话:有人找你)。至今,他还记得这个强烈的语言刺激,正是这不经意间埋下的方言种子,多年后竟生根发芽了。

学术兴趣

在大学的时候,他常去模仿福州话、闽南话。年底,借着一个偶然契机,他在福建师大读硕士,跟随李如龙教授学方言学,随后到复旦大学在许宝华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读博,开始接触吴方言。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方言学者到哪儿都是方言故事。毕业后去汕大工作,学习潮汕话。随后去了香港、广州工作,学习粤语。因逐年参加的“东南闽语研究计划”“汉语方言地图集”“方言接触带上的语言地理”“中国方言民俗图典”“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语言保护工程”等课题,他接触的方言就多了起来。随到一地,便学说当地方言,常常能模仿得以假乱真。

如果说成功者都有一位良师,这位良师必然叫做兴趣。

当学术遇到兴趣,

就变得有味道、

有情感、有生命。

因为用情,因为用心,

因为一旦相识,便终生交好。

纵然学术是著书立说,

但,严老师和出租车司机的聊天也是学术发现的契机。

纵然学术是传道授业,

但,严老师的朋友圈留言互动也是学术碰撞的营地。

纵然学术是项目课题,

但,严老师奔走田野、

那里才是他的学术练功场。

理趣探索

方言对于大众而言,能够引以为乐的不外乎方言差异引起的趣谈。但是方言的学术性,还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存在。方言调查需要严格的学术训练,方能应对纷繁复杂的语言事实。语言学研究讲求事实、真材实料,这其中有着极其缜密的学术逻辑和事实根据。严老师把这种内涵称之为理趣。包括方言本字考证、包括语音音变规律探索、包括地理语言学的攻坚克难,包括方言文化的文学性发微——都蕴含着他对理趣的不懈追求。

在五华县体验客家传统运输工具——鸡公车

本字学理

或因语言变化,或因文教缺失,我们今天语言中一些成分其实本有其字,但因为词源疏忘,语言的使用者却不知其然了。而借助语言的历史比较、文献梳理、语音演变轨迹,其意义引申的途径往往可以得到昭然揭示。严老师认为这个通过历史比较的考证工作就像猜谜,巧妙地用上一些方言、文献材料与音义对应,一些本字难题就迎刃而解。

在《客家话及部分粤语ang?(再)字考释》中,凭鲜活的材料论证,唐代著名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更”的用法在客家话、粤语中依然口耳相传。文中的用例,河源客家话“请你更食一碗”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如出一辙,唐人风韵跃然纸上。

《粤东北客家话的语气副词?a???》,列举了客家话的例子,通过音义论证,原来上古汉语的语气副词“宁”还活灵活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用平远、梅县客家话大声说出,穿越年,竟然毫无违和。

《从南方方言里“肾、?、睡”的白读音看禅母古读》从上古音声母论证入手,一下梳理了三个南方汉语方言中“肫肝”“站立”“疲倦”的词源。

对“肫肝”的词源研究也可谓是众说纷纭。该文分别从音义两方面指出旧说的漏洞,而一步步论证“肾”字才应是“肫肝”词源。

从保留阳上调类的潮汕、粤语、平话来看,是浊上字无疑;在客家话及部分赣语点古浊上字读如阴平调也是符合对应;就韵母而言,除了闽南话的多数点外均与“紧”同韵,与中古的轸韵对应严整;而厦门、泉州等地闽南话的ian还是臻摄三等真韵字的白读音。

“肾”《广韵》时忍切,是个禅母字,其声符“臤”还与见系声母谐声,又是上古谐声时代禅母与舌根音关系密切的一个有力的证据。在意义上,同样具有说服力。

从声训解释,别开生面:肾的声符是‘臤’,《说文·臤部》:‘~,坚也’,从‘臤’得声者多有‘坚硬、结实’的含义。鸡鸭内脏中的那块结实的硬肉称之为‘肾’,不是也相通吗?事实上,哺乳动物的泌尿器官‘腰子’是内脏中最为硬实的。‘肫肝’在来自‘肾’就合情合理。

"Thiswordisetymologicallyobscure"?

闽语、客家话里“下巴至脖子前的部位”有共同的词源,是美国汉学家罗杰瑞教授念念不忘而不得其解的谜团(上文提及“肫肝”的*gin也是其中之一),年在《中国语言学集刊》(香港)创刊号上MiinAnimalBodyParts提到了这个困惑。

殊不知,严教授头一年《闽客方言与“脖子与下巴之间的部位”意义有关的本字》(《新国学研究》第二辑,年9月)一文已经揭开谜底:虽脑洞大开然而却形神皆似的“戈”,通过历史比较,其koi/kui形式正符合南方方言中歌部上古存古层次的遗留。

年代以来,来自粤语区的“埋单”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走向北方,北方人在餐馆吃完饭也改“结账”为“买单”。严老师与曾俊敏、余颂辉合作《从方言比较看粤语“埋”的语源》一文从音韵、语义、语法化、文献参证等角度进行本字考证,用粤语、客家话、闽语等方言进行语源旁证,考订“埋”的本字为“摩”。这一结论别出心裁,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刷新大家多年来的认知。

《上古汉语二等r介音读合口的客家话新证》,以南方方言“梗”读guang3来推论客家话“庚”是“充盈”(guang1)意义的本字。他说这个说法甚至可以道破“长庚星”的命名奥妙——太白金星正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光亮饱满,来自其“充实”的含义。

唐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至今用“茎”(《广韵》户耕切)来做量词的方言竟然还活着,严老师列出在闽西、闽北一带至今音义具合的hang2,有兴趣不妨查看一下《福建西部方言里的“茎”字》一文。

amp;nbsp;

严修鸿教授模仿兴宁口音吟诵童谣

探究音变

近年来严老师在探究音变的规律性,以敏锐的眼光揭发事实,以音系理论阐发规律。这在《一种罕见的鼻音韵尾增生现象-连城县隔川话“阴转阳”的类型试析》、《结构所引起的辅音音变——论三个客家话软腭音龈腭化演变的不平衡》、《天津方言的吞音现象》、《声调演变中的推链与挤压--粤东客家话原阴上、阴去调交替现象析》《送气构成塞擦化:来自客家话的例子》等论文中不难看到他的新探索。

方言地理

方言极复杂地区,有着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事实,是方言研究极佳的天然区域,同时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年,严老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方言文化的困境和出路——首席专家,再次奔向方言极复杂地区:广东省连州市。严老师说过“这些地方都是最难的地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点,我们来到世上就是要想办法挑战难题,有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攻坚克难,翻越最高的山头,一览众山小。这么做,才有意义。”他戏称要“连”番作战,把自己这种地毯式调查的语言地理学实践推广到全国。

连城县及周边方言“厨房”说法的地理分布

方言文化

—年,他参加了《梅州方言民俗图典》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连城卷》的调查与编撰工作。这两个偏重于民俗文化内涵的图书实践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在这个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严修鸿先生提出了“汉语方言文化大词典”的编撰设想。如下是连州文化典藏项目中“荆叶”条目的示例,大致可以看得到他将方言与文化结合的新思路:

从这个词条,我们看得到建立在细节采访基础上所呈现的乡土生活经验,而非以往方言词条与共同语的简单对应,严老师心目中内涵丰富的方言文化百科词典,可见一斑。

个人风格、个人创造以及文学性的发端,都可以从方言中获益。严老师最近有一个活学活用的经历。他在连城调查时搜集到了一句谚语“大树跌倒,小树成林”,这个是福建省连城县当地有老人家去世时会对他们的子孙讲的安慰话。由此,严老师化俗语入诗曰:

《寒食感怀》

柚花盛放香满径,

又到一年祭清明。

生生世世山不老,

大树虽枯小树成。

去年今日在连县,

星子坟头录古风。

君言岁月可曾好,

春梦无痕醒无踪。

这就是方言的俗语,转化到诗句的例子。如此一来,也就有内涵了。

学术分享

除了在大学讲坛与学子交流,在互联网的论坛上他也是一位非常热心分享知识的老师。创立于年的客家风情网是有关客家乡土文化的重要网站,严老师一开始就担任版主,管理员,发了几千个主题帖子,他坐在屏幕前,热血在心头,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入严肃的学术讨论电子公告版,为乡土文化呐喊呼吁,积极与同行交流。年8月参加了“十三亿分贝”方言音乐大赛的专家组,精彩的点评令人喝彩。

南方卫视担任《谁语争锋》节目嘉宾

年以来,他参加了南方卫视的方言知识竞赛的电视娱乐节目《谁语争锋》,在舞台上,他淡定从容,为大众介绍方言知识,甚至即兴考证,如惠州话“马兰神”,从厌字谐音iam(原意:抖动)考出本字“马缆绳”,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此外,他发明的“韩味客家话(昨晡日暗晡夜差点分佢吓死了——昨晚差点被他吓死了)”与“日本味客家话(阿四伯话你系咪学过哩迓个把戏过多——四伯说,你是否学过了这个魔术?)”,用极尽幽默的方式与大众分享方言探索的快乐。

amp;nbsp;

“学好客家话,日韩不用怕”

声音来源:严修鸿教授

矢志不渝

方言研究不单是埋身书海、皓首穷经的文案工作,而且要收集、处理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方言土语。这就要求方言工作者走到最真实的乡野,听见最纯粹的声音,了解最淳朴的民风。不少乡村工作环境差,有时甚至连桌椅板凳都找不到合适的,落下了颈椎、腰椎疾病,这其中的辛酸也非亲身经历所能体会,我曾跟随严老师调查,亲眼目睹。不过,严教授直言选择方言学专业,此生无悔。为方言学事业他奔走不停、上山下乡,同时,方言学也给予了他发现的眼光、教会了性格本来木讷的他如何与世人打交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他这种苦中作乐,乐而忘忧的精神,会支持他在语言保护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響应”系列之“田野追梦”方言学者探访纪录片

amp;nbsp;

严修鸿,男,年9月生,福建闽西客家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对外汉语及普通话教学的研究。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汕头大学工作,在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过2项国家课题,担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方言文化的困境及出路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方言接触带上的语言地理——以连城方言为例(-);5项省级课题,并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过12个方言学研究课题。调查过汉语方言(客、吴、闽、赣、粤北土话、粵、官话等)多个点。年来合作出版论著5部,发表论文60余篇,国内权威及核心期刊10篇,国(境)外8篇。

详见: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azx.com/whjj/5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