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可能去过很多地方,但找不到“五县两区一市”在同一城市不同口音的客家话下,带出的异彩纷呈之民俗、诱人之美食!
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
真正的热爱,从来不只是表象的好话。
但如果亦只是指出缺点,以此来博取点击与共鸣,也谈不上真正的深度。
有意义的文章是,在指出别人想说而又没出来的缺点后,有个指路明灯似的思想或意念能够唤起这座城市对新路径进行定位的觉醒……
在广东的三大客家人聚居地,梅州、惠州、河源,其中梅州是最大的,可惜,在承继客家文化传播尤其发展旅游经济上,梅州是落后的,这与之第一客都的地位可谓相悖。
比饮食,不及河源,广州深圳遍街的客家王、客家土菜馆,以为是梅州的,却大部是河源的;
比旅游,不及惠州,夏天海滩冬天温泉;
比小吃,不及潮汕,粿条、牛筋丸、猪油糕;
比客家围龙屋,出名的是福建的永定。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
再次说低调,就是对自己耍流氓了!
梅州,世界客都、伟人故里、文化之都……
今天的梅州,很尴尬!
如果有人问梅州最有名的景点是哪个,你会怎么答?
河源,可以轻松地说出万绿湖;惠州可以轻松地说出巽寮湾!
梅州呢?
一个骄傲的梅州,为何在“客都”的资源上骄傲不起来?
不是“二两腌面、一碗三及第”可以撬动世界的,所以,梅州的美食决不是如此。
梅州有着太多的资源,无论人文还是饮食,一直“藏着掖着”,是时候好好“晒一晒”让更多的游客来此浪一浪了!
在本文,不会有热门的景区或景点,只有风情万种的妖娆小镇、影响近代的历史名人,当然还有你似曾相识的诱人小吃,看看能否找到你熟悉的地方或印记……
2
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互联社会,连“国酒”茅台都危机十足,生怕有一天被“抛弃”的可能。这种“酒香惧怕巷子深”的年代,你低调,只会固步自封,“意淫”一番后,看着别城把你超越,只留下一片叹息:我只是低调而已!
想高调,但没高起来,这是宣传的策略问题,“软件”没做好,卖点不明晰,最终市场不待见!
没错,相比梅州河源,惠州的地理位置是最佳的。左广州、右深圳,毗邻东莞,有山有海有温泉,美绝了广东的旅游资源……
但,我觉得这都不是问题!
仅仅是羡慕其地理优势,那是自己为自己找理由!
要知道,六年前的巽寮湾也只是籍籍无名的荒废海滩——
年,我第一次去巽寮湾。彼时,一大半尚未开发,只是小部分有自带海滩的酒店,而且海滩离镇上有点距离,交通尚且不便,繁荣远不像今天。
最关键的是,巽寮湾在广州深圳鲜为人知,只是小部分旅行社开通了这条线。初去巽寮湾时,民风很淳朴、物价很便宜。尤其是海鲜,令人印象深刻,买了几斤虾蟹不过一百来元,就在市场旁边的饭馆加工,一个菜十元加工费,算下来,一顿海鲜大餐还不足两百块!
五年后,也就是去年的五一再去时,一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巽寮湾已然成了广东最热门的海滩。那个为我们加工海鲜的小饭馆早已找不到,曾经掌勺满口客家音的女大厨,估计换成了某个大酒楼的老板娘,还好,过于商业化的巽寮湾目前尚不会“宰客至上”。
问题来了,巽寮湾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如果说,它只是一个地理优势,那先它而知名的阳江海陵岛、深圳东西涌、台山上下川岛为何在海滩游的吸引力上遭遇了这个强有力的“后起之秀”?
事实上,也不见得巽寮湾的海,无论是海岸线的美及沙滩的舒服程度比上述几个地区要强。深圳东西涌还一度被《国家地理杂志》入选最美中国海岸线之一。
所以,巽寮湾要不宣传得力,要不民风魅力!
可见,惠州政府是做了不少功课的,成功为广、深、莞开发了“后花园”,应该点赞!
民风魅力这一块,显然,梅州不在话下。
只是,似乎错过了一些时机。
宣传?
我们不谈传统意义的上宣传,动辄一个大大的招牌放在最繁忙的高速路两旁,要不就在北上广机场,这些比财政而没有多少含金量的“非智慧”式宣传就先不谈。
文化是一个名片,如何让人感受你的文化,并在文化上得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显然,按广告策划的专业,很多人会说,这就是“卖点”呀!
直到今天,仍有诸多传统的企业与地方ZF依然在寻找着,城市跟产品一样,应该有个鲜明的卖点,并把卖点突出,然后重点去宣传,这样你的品牌就能冲出重围,脱颖而出……
事实上,这是落后的想法。
在消费者为王的时代,“卖点”是一厢情愿的,出自于宣传者本身自以为是的点,只有“买点”,即我们常说的“消费痛点”,才是关键的,但不是很多品牌方能意识到。
都市人压力越来越大,出游放松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对于吸引旅游,仅仅停留在以往传统的思维,显然不受待见,连去的欲望都没有。
如果把一个城市当作一个品牌,在广东,梅州就是一个待改造的“老字号”品牌。
所以,梅州的文化名片,怎样传播你的文化资源,这才是最最最关键的第一步!
其次是,让人愿意去接受你本来的特色资源,在特色中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我想,这或许是梅州有别于“带海的惠州”、“带湖的河源”,各自有千秋的客都精彩之处……
3
人文
人文历来就是财富!
梅州,在“振兴”城市地位前,我想一切再好的办法也不如有个客观又鲜明的分析,在分析后找出对应的解决方式,这或许就是城市更好地搭上“互联网”快车的捷径!
梅州的人文在广东全省一直是最具影响力的。可细细研究下,这个“人文”并未给梅州的经济带来多大影响。
首先,人文不是直接带出经济的,而是通过中间的某个产业而促成。古歌认为,旅游是最直接的。如果将“旅游”这个第三服务型经济跟工商业的产业结合,这是对山区城市而言,是促成经济的一大亮点。
来看看我们的“人文”是否真的那么牛?
提到人文,除了叶剑英,除了坊间所熟悉的活跃在广东各级政坛的人士,我们常常会骄傲地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泰国前总理他信、英拉等都是梅州的…可是,光这样说又有什么用?
实则,远的不说,毕竟海外人士与其他们做着某国国家元首高高在上,还不如让他们为一介平民活跃在世界各国,衣锦还乡更有所贡献——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开平、台山的那些华侨就会感悟,同是华侨之乡,人家对家乡的贡献才更是实际可言。
一个“碉楼”,享誉全国,享誉港澳台,至今为开平贡献多少旅游收入?也是国人认识开平的起点;一个“梅家大院”,享誉东南亚、享誉省港澳,为多少电影电视剧贡献拍摄场景,天然的“横店”呀……而这些,都是当地华侨当年在海外一点一点捐资所建。
事实上,梅州的华侨、港澳台胞何尝不是如此?只可惜,在这方面,未能如江门地区的开平、台山等地形成系统,也许梅州不是沿海,水路不发达,难以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展现在世人面前!
所以,除了海外,我们不妨说说活跃在国内的梅州籍名人,实则他们的贡献同样令人咋舌,就看你知晓不知晓。
在近代,梅州有一个很有名的杰出人士叫黄遵宪。我敢说,除梅州人外,知道黄遵宪这个人的一定不是通过梅州这个城市认识的。
说个故事,去年的12月,我登上了武汉的黄鹤楼,对着浩瀚的长江,我意外地看到了黄遵宪三个字。这是跟李白、苏东坡等史上“文坛大家”一起,诗词被永远刻在黄鹤楼之上。显然,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骄傲!
黄鹤楼上黄遵宪诗词
顷刻间,感觉黄鹤楼很亲切。我迫不及待地对着旁边陪同的武汉朋友说,黄遵宪是我们梅州人!
黄遵宪,何许人也?
黄遵宪是晚清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一个从驻日大臣到驻美大臣,再到驻英大臣的外交官、著名诗人。这在现代亦是绝无仅有的人才。
不同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之誉,林只是停留在兵器等技术的提升,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主张,而黄则是因为深入到了日本及西方在政治、经济等先进的思想及体制,务求对当时的中国带来革新……
黄遵宪曾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并多年深受海外华侨敬重。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
谢晋元,全上海都不陌生的名字,作为“淞沪战役”的民族英雄,“晋元”留在上海的足迹实在太多,有中学、有马路、有纪念馆。然而,这个上海人知晓的名人却鲜有人知晓,他是出自梅州的蕉岭人。
上海晋元中学
蕉岭县谢晋元纪念馆
李惠堂,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在各项足球比赛中,累计射进个球,三十年代享誉省港的“亚洲球王”。被香港球迷一度奉为“球神”。作为五华人,梅州的“足球之乡”美誉可谓因李惠堂而得名!
五华县李惠堂纪念像
何子渊,辛亥革命元老。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策划参与者、潮州黄冈起义的领导人、助力孙中山讨伐袁军的组织者,出自兴宁的他还是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先后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宣传革命思想,培养爱国人才!
兴宁市何子渊故居
江欢成,中科院院士,上海现代地标“东方明珠”的设计者、“金茂大厦”的设计方负责人。骄傲的是,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主要地标,不是美国人,也不是法国人,而是梅州人。
上海东方明珠
也许,像黄遵宪、谢晋元、李惠堂、何子渊、江欢城这些名人,全国每个城市都不胜枚举,但与之所在全国为“地标或城市名片”作贡献的这样一个“文化资产”名人是极为少见的。梅州的人杰,也许杰在于此!
今天,位于梅县区的“黄遵宪人境庐”、蕉岭县的“谢晋元”、五华县的“李惠堂”、兴宁市的“何子渊”…等故居,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成为一道更为鲜明而又亮丽的风景线!
4
旅游
旅游是一个城市通向世界的窗口!
发展旅游经济,对于非中心城市而言,尤其处于环境优越但地理位置“天然受限”的山区,这一点无疑比发展工业要显得更为重要。
常常在通往山城的高速路上会看到这样一个广告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咋一看来,好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多得”:一边发展山区经济,一边还要注重环保,似乎这成了矛盾?
然而,要做好这个,工业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只是有选择地招商。但招商也不是一条简单之路,往往在对于招商的抉择上,我们不能有了财富输了“环境”……
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力去发展山区旅游,促成第三产业的服务型经济。
本身在具备“人文”及“特产”的前提下,去有策略地发展旅游,然后带动“三农、服务型商业”,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
如上所述,梅州的“人文”是具备的,剩下的便是旅游资源了,是否值得大力开发?
来看看梅州的旅游资源有哪些尚处于冷门而“待嫁闺中”。
除了我们常熟悉的“雁南飞、客天下、叶剑英故居”等景区,梅州的小镇异常的风情万种,即便如笔者身为客家人也多为鲜见。
梅县松口镇,自古山歌“松(cong)口”出!松口这个千年古镇是梅州的美丽缩影!
松口沿江骑楼
像极了漓江风情的竹林河畔,又像沱江边上的凤凰,房子倚江而建。但迥异的是,这里是有着岭南特色的斑驳骑楼,沿着小河走走,清风徐来,吃着香甜可口的猪肠糕,再遥想当年沿着水路“下南洋”的侨胞,演绎一次现代的水上“丝绸之路”,真正体验客家人看世界的激情。
抑或,与对面的阿妹再来次客家山歌对唱,相信比“印象刘三姐”还要印象……
记忆中,叶剑英元帅当年好像也从这条水路从雁洋走出梅州闹革命去的!
丰顺埔寨镇,一个民俗风情独具匠心的小镇。光听这个名就有几分田园诗意了。最早知道埔寨是缘于古歌高中时的一位女同学,她来自那个琼瑶阿姨笔下浪漫的“海鸥村”。
拥有年历史的埔寨火龙成为了梅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为鲜明的旗帜之一,火龙是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龙的鳞、角、爪,从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然后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等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一条火龙由三十多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可达多人……
埔寨火龙
看到这,是否很想体验呢?我也一直期盼着,可惜,最快的一次都要等到明年的元宵了!
在梅州,除了丰顺埔寨,兴宁、五华都有闹火龙的传统,然而,无论是规模还是隆重程度都不及埔寨。直到年,此活动还被苗栗市长邱炳坤倡导传入台湾。
8年6月,丰顺埔寨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蕉岭的高思(现已并入蓝坊镇),是华侨之乡的华侨之乡。“整个高思一锅汤”——有意思的是,在梅州很难找出一个镇全是一个姓的地方(只姓汤),而且,镇上的人家要不有酿酒传统,要不或多或少有华侨亲戚在海外,所以,这个“汤”自然成了绵甜的酒香,让人忆苦思甜!
金黄高思醉美乡村
现在的高思,虽然只是一个村,然而保存完整的风雨十二联楼与众村屋一起,在早已喝醉了酒的太阳余晖下,夕阳里,这就是醉美客家乡村……
除了以上风情小镇,以及两天前提及的平远八尺镇,这个背靠五指石景区、以酿酒闻名的边陲小镇,与时俱进地将酒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使过去的穷乡僻壤成了ZF重点打造的民俗文化小镇……
八尺禾米香酒厂
类似这些,尚有诸多古歌没去过的其他特色小镇,如大埔茶阳、高陂、蕉岭南際、新铺等都是极具人文与客家民俗的风情地,恕篇幅有限与了解不够,在此不一一列举(欢迎读者朋友留言推介)。
既然来旅行,自然少不了吃,一个城市若是光风景好,吃的不好那就是美的有罪了。
吃的方面,梅州就多了!除了城区经典的腌面、三及第与饭馆的梅菜扣肉、盐焗鸡,小吃最多的要数大埔、丰顺与蕉岭。
梅菜扣肉
大埔的小吃几度上了央视,随街来份老鼠粄(又叫珍珠粄)配碗青草汤,再来个百侯薄饼,吃完喝杯浓郁芳香的西岩山茶,有机会往茶园望望高颜值的茶姑娘,你也是醉了……
大埔老鼠粄
百侯薄饼
采茶阿妹
而丰顺紧靠潮汕,捆粄是一大特色,类似潮汕的粿条而又迥异,有客家的风味亦有潮汕的工艺,而丰顺的姑娘既有客家贤良又有潮汕之美,可谓承继了两大传统的精髓。吃着捆粄,再美美地泡上汤坑的温泉,休闲天堂,在你身旁!
丰顺捆粄
汤坑温泉
蕉岭的小吃主要以肉丸和“五及第”出名,其中肉丸数“安秀珍”之品牌为名;三及第是作为吃货的休闲蕉岭人天天早上见面礼。奇妙的是,当地吃到的猪肉汤,即便不添加任何鸡精、味精,在广州深圳买到的猪肉却怎么也煮不出那个鲜甜的味……
蕉岭肉丸
蕉岭三及第
除了以上的举例,在梅州,遇上夏天,美食就多了,河鲜是必须的;遇上冬天,别怕,姑娘们到来,还可能吃到妈妈手艺的“炒鸡酒”(客家娘酒炒生鸡),一起滋补滋补。
农家私餐
不同于潮汕饮食更讲究工艺,梅州的小吃多为以食材见长,这就是要吃到地地道道的梅州美食,还是要亲自来趟梅州,方能感受更深!
常常会听到,好看的皮囊很多,有趣的灵魂很少。人文对于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就像有了灵魂的皮囊。
在“人文”上,做好了文章,相信不难吸引人,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成就名人背后的土地究竟是怎样的?
这或许就叫“地灵人杰”!
比方说,从过去道现在一直对外都说“我们梅州是伟人故里”,因为有叶帅嘛。但叶帅已经为我们“默默”奉献了几十年,我们要承继他的精神,不能只靠一个“叶帅”,而是在以“叶帅”为主的情况下,涌现出更多的“人文”,为叶帅所带出的“伟人故里”锦上添花……
叶帅纪念像
相信,若叶剑英在世,这才是他老人家希望看到的热闹景象——家乡繁荣!
同是“伟人故里”,本省的中山市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
除了中山故居所在地的翠亨村,中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珠三角独树一帜,然而,他并未如东莞,工业制造业异常的发达,他选择了一条“宁愿环境也不要过多追求工业去发展经济”的路径,放弃了诸多工厂,取而代之的是“联合国人居奖”等全省首屈一指的宜居城市;
其次是在饮食旅游方面,虽然要海没海,要山基本没山,但它的美食与顺德一起冠绝整个珠三角,乳鸽成了民间的“名片”!单单这一块,从广深开车去寻食的人也是一种“一小时休闲圈”的后花园。
这样一个人文与宜居的精品城市,中山正是等来了“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珠海的机遇。
借鉴于此,每个城市的成功必有每个城市适宜的定位,前提是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梅州除了距离上相比珠三角有点远,但近的一般是一天游、两天游,梅州这个地方,即便不来个深度游,三五天让你流连忘返是没问题的,这是有别于丽江、大理那种看似文艺的美,实则深层的遐思。
不不得承认,我们没有雪山、没有茶马古道,没有浓浓的少数民族风,但是我们有热情及随意的“客家好客之道”,对于文艺,从来不担心!
因为文艺从来是人气凑过来的!
只要你来,我把设施持续优化,等着你来!
5
经济
对于一个山区城市,人文与旅游,也许是促成经济繁荣的一大来源!
如果说,人文是硬件,宣传是软件,旅游是过程,那经济就是结果!
现在,梅州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经济排名为17位(根据广东、GDP排名统计),处于全省的中下位置,仅仅只是领先于潮州、河源、汕尾及云浮.
梅州,你要加油了!
所以,作为客家人,我们好学、谦卑、始终有一颗奋斗的心!
为此,我们要学习——
在旅游上,学习惠州河源,不是学习如何新建景点景区,而是如何将出色的人文景点打造得更出色,在聚焦城市特色的名片上有个专属印象;
在饮食上,学习潮汕,不是学习他们如何做更精致的小吃或满大街的牛肉火锅,而是学习他们在饮食文化上的传承,工艺就不用学了,梅州有梅州固有的特色,食材本身是一大优势,大声地告诉大家:梅州也是一个吃货的世界;
在伟人故里上,学习中山,伟人各自有不同的骄傲与成就,很难得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涌现出近代至新中国的两大伟人。不是学习如何宣传,而是学习如何巧用伟人故里,让更多的人文“遍地开花”;
在华侨之乡上,学习江门,不是学习如何号召华侨捐资,而是如何让我们的土壤更加充满生气,让侨胞发自内心地为建设家乡不遗余力!
而这些,不用堪比国外,也不用堪比丽江、漓江,同样山山水水,何必舍近求远?学习本省的兄弟城市,发挥各自优势,足矣!
现在,国家提倡“一带一路”发展全球化共享经济,这是有着相当大的启迪——梅州,若从早期的“华侨出南洋”算起,这便是早期的“丝绸之路”。
虽然,那是更多是为了乱世时期的逃难为生,但从过去这些先祖侨胞的路线,今天看来,仍是吸引轻工业、食品业、旅游业投资的“新丝路”,也可谓之新思路!
文化客都嘉应州
生态休闲幸福舒
伟人故里生人杰
粤吃悦行热情都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来吧,热情的客家人将给你不一样的“视”界……
梅州读者应该转起,非梅州读者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来开心梅州!
作者简介:古歌,原名古富华,古歌新媒体公司搬砖人!曾为4a创意人、曾司职丹姿、天地壹号等品牌策划负责人。擅长“逆反思维”创作,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LOGO原创者、《北大猪肉佬的第五道菜》一文原作者!
投诉
为家乡出力,你随意,我乐意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