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播报
客家民居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特点征服世人。鹤山市至今保存有完整的客家民居。下面,跟随布丁君去看一下鹤山市现存规模最宏伟的客家大宅存德堂。▼
址山白米田
▼
(资料图片,如需署名请及时联系)
白米田村位于址山镇北部,距镇政府约7公里,使用客家方言,村里现存约10座客家民居,有陈汉斯公祠、周氏祠堂和石氏祠堂3座宗祠,该村主要宗族活动有农历正月十六的烧炮节。
存德堂
▼
(资料图片,如需署名请及时联系)
存德堂是客家代表性民居,位于址山镇白米田村,又名周屋存德堂,由旅居印尼的华侨周材彰建造于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年被认定为“鹤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存德堂全长53.6米,深31米,占地.6平方米,结构布局属于典型的客家双堂屋样式。规模较大,是由两座三进上五下五、三头落厫、一杠横屋、一幢碉楼联合而成。大宅有九厅十一井,全宅房间63间,两条各长30米的直巷,对外大小门户9个,任意进一门可穿插全屋。
存德堂见证着桂臣公裔周氏家族的辉煌
▼
(资料图片,如需署名请及时联系)
据白米田周氏族谱记载,先祖桂臣公(仁德公入粤转一世,桂臣公为十四世)于康熙五十八年(年)从粤东五华县水寨走马乡石子崀举家迁徙,经过五年的风雨跋涉,于雍正二年(年)循得长兄相臣的标记,来到白米田老村。其时这里是沼泽地,一片荒芜,但桂臣认为此地左有连绵的山峦,右有奔流的大河,前无遮挡,后有昆仑,周边富饶,应该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与家人安顿了下来。其子仁凤生于迁徙之年,自小受到磨练,生性勤奋,习得周家“三宝”(周家左棍、跌打伤药、勘兴方术),带领儿子开荒种地,建铺创业,始建三兴堂,富甲一方。古有民谣曰:无米无谷去白米田周屋,无米无粮到周屋三兴堂。足见其富裕与对社会的慷慨。
(资料图片,如需署名请及时联系)
据《鹤山客家史》记载,存德堂最兴旺时有83人居住,6个大厅可同时容纳几百人就餐。存德堂见证了桂臣公裔周氏家族当时的辉煌。
(本文转载自掌上鹤山,如有疏漏,请原作及时联系并处理)
日日有着数更多精彩内容请留意手机APP
下载方式:1、扫一扫下边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咨询白癜风专家